光盤這些年(下)
科技視野
作者:虹
擔負曆史重任的下一代“勇士”——DVD
隨著科技和影視技術的發展,隻有幾百兆存儲容量的CD光盤已經不能滿足一些產業的需求。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電影業希望光存儲業界能夠發展出可容納一部標準長度(135分鍾)視頻節目的專用新型光盤,並要求其圖像和聲音質量超過LD。在好萊塢的強烈要求下,DVD的研發工作開始啟動。
1994年,飛利浦和索尼推出了多媒體光盤係統MMCD,MMCD光盤為單麵雙層結構,采用與CD光盤相同的厚度,但擁有兩個記錄層,激光波長也更短,容量達到3.7GB,這就是DVD的雛形。在此期間,早已投入研發新一代光存儲介質多年的東芝與時代華納於1995年l月發布了功能相似的超密度光盤係統(Super Density,簡稱SD)。SD采用雙麵雙層結構,容量達到了5GB,但與CD不能兼容。
自此,DVD出現兩套標準競爭的局麵。在兩種標準的競爭中,商家自身並沒有獲得太多利潤,於是雙方於1995年9月在IBM的調停協商之下,達成規格統一協定,並於當月組成DVD Consortium(DVD社團)。1997年4月DVD Consortium更名為DVD論壇,其成員包括索尼、日立、鬆下、東芝、先鋒、飛利浦和時代華納等。
在標準確認之初,新的大容量光存儲格式被命名為Digital Video Disc(數字視頻光盤)。其主要用途是提供比LD更廉價、容量更大的高質量視頻存儲解決方案。但隨後的發展使新格式的涵蓋規模超過了當初設定的視頻播映的範圍,因此後來又有人提出新的名稱:Digital Versatile Disc(數字通用光盤),意即用途廣泛的數字化存儲光碟媒體,這就是目前我們所熟知的DVD。
DVD與CD在技術原理方麵是完全一樣的,但在細節上DVD與CD存在明顯的差異。DVD光盤的數據軌道更密集,最小記錄點長度
也更短,這樣在同樣麵積的光盤上,DVD允許容納的數據記錄點數量遠高於CD,體現在容量上就是DVD光盤擁有4.7GB的存儲空間,而CD光盤隻有650MB。
隨著DVD技術的進步,DVD先後發展出DVD-Video、DVD-ROM、DVD-R、DVD-RAM、
DVD-Audio五種格式,其功能覆蓋了音頻、視頻、計算機讀寫的全部範圍。盤片的結構也發展出了單麵單層、單麵雙層、雙麵單層、雙麵雙層等結構,存儲量也由4.7GB到17GB不等。
全世界第一批DVD播放機在1997年正式麵世,超過500套碟片也同時推出。1998年,全球第一批DVD-ROM驅動器正式在高端計算機上應用。
DVD刻錄進入普及化
DVD刻錄機的問世是光存儲發展的必然產物。但是DVD刻錄標準的統一卻非常艱難。
1997年,鬆下、東芝和日立三家公司聯合發布了可擦寫型DVD標準DVD-RAM1.0,該標準規定DVD-RAM盤片為單麵單層結構,存儲容量為2.6GB,在存儲功能方麵具有快速寫入和快速隨機存取等優點,可反複擦寫10萬次,耐用性極高。但該標準不兼容DVD-ROM和DVD-Video規格,這樣一來DVD-RAM盤片隻能使用專門的DVD-RAM驅動器讀取。為此飛利浦和索尼公司並不同意其標準的研發,雙方各持自己的觀點,互不妥協。於是,飛利浦與索尼以“DVD-RAM”兼容性問題為由,於同年聯合製定了另一套刻錄規格——DVD+RW標準。該標準在技術上非常完善,單麵單層達到了4.7GB的容量,在物理結構和邏輯設計上也完全參考DVD-ROM和DVD-Video這兩種格式,具有出色的兼容性。DVD+RW在生產成本上也具有優勢,光存儲生產企業不需花費巨資購買新的生產設備,隻需要對現有生產線進行升級即可,這使得該標準獲得了大量光存儲生產企業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