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中層領導的表揚藝術(1)(2 / 3)

表揚的角度要特

每個人都有許多優點和可愛之處。讚揚要有新意,當然要獨具慧眼。中層領導要善於發現一般人很少發現的“閃光點”和“興趣點”,即使一時還沒有發現更新的東西,也可以在表達的角度上有所變化和創新。

正如每把鎖都會有相應的鑰匙,每個人都有其獨特之處,先要把握好“點”,把握好角度,才能溝通得輕鬆順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5.1.4表揚的內容要變

人和事物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隻是發展的傾向和變化的大小有所不同而已,中層領導對人的表揚也不能固定不變,沒有發展。不要以為隻要是好話,人人都願意聽。因為再好的食品和菜肴,要是天天都吃,誰也受不了。所以,表揚別人也要不斷地有所發展變化。

如果用心去發現,就會看到他人最新的可讚之處,用最新的視角去讚美,將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5.2中層領導表揚下屬的技巧

很少表揚,他們認為表揚有害無利,相反卻相信處罰和責罵。其實,表揚不但能使上下級談話時的氣氛更加活躍,溝通中層領導與下級的感情和關係,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下級在榮譽和成就方麵的欲望,以使其發揮更大的積極性。

15.2.1表揚明確,要以點帶麵

表揚本來是激發熱情的一種有效方法,但有時運用不適宜則使下級反感。因此,中層領導在談話中表揚下級時應斟酌詞句,要明確具體。比如,有些領導者讚揚下級時使用這樣含糊的評價:“你是一名優秀工人。”“你工作得很好”之類,其實,以這種方式表揚是毫無用處的,因為他們沒有明確讚揚評價的原因。有時部下甚至因此而產生誤解、混亂和窘迫,乃至關係惡化。一般認為,用語越是具體,表揚的有效性就越高,因為下級會因此而認為你對他越了解,對他的長處和成就越尊重。

舉一個例子,克萊斯勒公司為羅斯福總統製造了一輛汽車,因為他下肢癱瘓,不能使用普通的小汽車。工程師錢柏林先生把汽車送到了白宮,總統立刻對它表示了極大的興趣,他說:“我覺得不可思議,你隻要按按鈕,車子就開起來,駕駛毫不費力,真妙。”他的朋友和同事們也在一旁欣賞汽車,總統當著大家的麵誇獎:“錢柏林先生,我真感謝你們花費時間和精力研製了這輛車,這是件了不起的事。”總統接著欣賞了散熱器,特製後視鏡、鍾、車燈等,換句話說,他注意並提到了每一個細節,他知道工人為這些細節花費了不少心思,總統堅持讓他的夫人、勞工部長和他的秘書注意這些裝置。這種具體化的表揚,難道下級會感覺不出其中的一片真心實意?

15.2.2表揚應點石成金

功倍,而失掉有利時機,其效果則可能是事倍功半。一般說來,部下開始為他辦某件有意義的事情,就應在開頭予以表揚,這是一種鼓勵;在這種行為的進行過程中,中層領導也應該抓緊時機再次表揚,最好選在他剛剛取得一點成就的時候約談一次,這樣有助於你的下級趁熱打鐵,再接再厲。另外,請不要忘記,當他的工作告一段落並取得一定的成績時,下級期望得到你的總結性的公開表揚。當然,在與下級交談中,表揚也是有“度”的,適度表揚將會使你的下級心情舒暢,反之,則可能使他感到難堪、反感。因此,中層領導在講話中必須從內容方式等諸方麵把握好這個“度”。在上下級的語言藝術中,表揚總是“點石成金”之術,但它仍需根據不同情況巧妙運用,隻有恰當適宜的表揚,才能在交談中架起“心橋”,使上下級關係更加和諧。

15.2.3表揚要公開廉明

中層領導對下屬的表揚是對其工作的肯定和認可,對於激勵下屬、樹立領導威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是調節上下級關係的“潤滑劑”,但要收其靈驗之效,中層領導首先要明辨是非,善別良莠,將自己的表揚建立在事實根據的基礎上。這樣,“鐵證”如山,大家才能心服口服,自覺效仿,上下級之間,同級之間關係也會保持和諧和團結。

對於一位中層領導來說,要做到實事求是以功行賞,首先必須掌握公正這一原則。不管是誰,隻要他出色地完成了一項工作甚至僅僅提供了一條有創意的思路,都應該受到表揚。相反,即使是皇親國戚,無功也不行賞。也就是說,中層領導一定要堅持表揚的無私性,隻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表揚的效力。唐太宗李世民對論功行賞尤為謹慎。李世民在天下初定論功行賞時,把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排在第一,進封國公之爵,並賜實封一千三百戶。唐太宗對有功之臣自己的意見。太宗的叔父淮安王神通說:“你起義之初,我就率兵首先來響應了,而今房玄齡、杜如晦一班舞文弄墨之人反而功居第一,我實在不服。”言外之意就是我功勞最大,應當位居第一。唐太宗深明每位大臣的曆史和功績,數落道:“起義之初,人人都有響應之心,叔父雖然率兵趕來,但並未親自率兵殺敵破陣。中原未定時,曾委您親自督兵出征,但竇建德一向南衝突,您就全軍覆沒。到劉黑闥作亂時,您也望風而逃。現在按功論賞,房玄齡等五人都有運籌帷幄、奠定社稷的功勞。所以漢初的蕭何盡管沒有汗馬之勞,但他指揮大軍料敵如神,因而位居第一。叔父雖是國家宗室王親,但並不能夠因為私親故情而與功臣享受同等封賞。”李世民一席話,可謂賞賜嚴明,大義滅親。正是因他不為私情所左右,以公正的態度、坦蕩的襟懷來評價諸臣的功績,才掌握了擲地有聲的事實論據,使眾大臣心悅誠服。在此之前,將軍丘師利等人都自恃有功,對唐太宗的稱讚和封賞不服,有的更是擼袖摩拳,指天畫地。但聽到唐太宗的公正評論後,紛紛息怒,自愧難已,跪頭叩謝道:“皇上以公道論功行賞,不庇私親,我們還有什麼可說的。”試想一下,如果太宗為私親所難,唯親不唯實,那將是朝廷大亂,說不定在新朝初開之時就埋藏下了迅即自取滅亡的種子,更不會有流傳千古的開明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