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個民間傳說,魯班小時候上山砍樹,不小心被茅草拉破了手。魯班仔細觀察茅草,原來草葉口上有許多排列整齊的小齒,於是他想,這些小齒能不能用在砍樹上呢?——木工用的鋸子就如此發明了。
像魯班這樣,把其他事物的特長和功能合理地移植過來,達到創造的目的,這一思維過程便是移植的過程。事物都是普遍聯係的,巧妙地利用這種內在聯係或有關聯係,把現有知識或成果引入新的領域,往往能促使人們以新的眼光,新的角度去發現新的事實,產生新的動力。創造心理學家a·h·魯克強調“運用解決一個問題時獲得的本領去解決另外一個問題的能力極為重要。”
移植,就是通過舉一反三,把在某個領域裏取得的經驗移用到其他領域中去,把別人的學問轉化為對自己有用的知識。移植法是類比法的進一步延伸。為了轉移經驗,首先要善於發現不同問題的相似之處,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就能取得意外的成果。
英國外科醫生李斯特,常常痛苦地看到許多動過外科手術的病人不是死於手術,而是死於手術後的化膿潰爛。這是什麼原因呢?有一次,他看到法國化學家巴斯德的一個實驗報告:經過高溫處理的瓶子裏的肉湯,隻要與外界嚴密隔離,就不會發生腐爛。巴斯德的原意是要證明生命不能自發地產生,但是他的發現卻使李斯特在另一方麵受到了啟發。李斯特想,肉湯發生腐爛,肯定是由於外界的腐爛因子進入的緣故;傷口化膿,不也是同樣的道理嗎?於是他把巴斯德的實驗移用到醫療領域裏來,發明了外科手術的消毒法,成千上萬病人的生命由此而得到拯救。
美國發明家威斯汀豪斯為了創造一種能夠同時使用於整列火車的製動裝置,一直百思而不得其解。後來在一本專業雜誌上偶然看到一則開鑿隧道的報道,得知那裏使用的鑿岩機是由壓縮空氣驅動的。威斯汀豪斯從中得到啟發,利用壓縮空氣的原理發明了氣動刹車裝置。這也是成功運用移植的一例。
三株藥業集團總裁吳炳新善於運用嫁接手段,創造新商機。說起嫁接理論,還是從吳炳新患上癌症時說起。他在患病期間,查閱了有關醫治腫瘤的國內外的大量文獻資料,那時他開始對微生物工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看到抗生素的發明固然給人類帶來了福音,但廣泛使用抗生素易產生二重感染。二重感染導致的死亡對人類已構成巨大威脅。於是自1977年開始國外許多科學家運用生態學理論,用微生物生態製劑來抵禦抗生素帶來的災難。而我國在這方麵的研究一直比較落後。吳炳新決心涉足這一領域,他的原則是:大膽設想,小心求證。
吳炳新在多年的研究中,終於發明了他的嫁接理論。那就是運用微生物、營養學、中醫藥學理論,在應用上以仿生學的工藝進行嫁接,生產出一種特殊的生態製劑。據此理論他又大膽設想,生產出使三個菌種共同生存在一起的液體,這就是後來的三株口服液。
三株口服液誕生以後,吳炳新當即轉入批量生產階段。確實,三株藥業,特別是三株口服液和三株賦新康,以空前的超常速度發展。1994年他們的產值為1.25億元,上交給國家的利稅為2100萬元,1995年產值為23.5億元,上交給國家的利稅為1.96億元。1996年,他們的銷售收入近70億元,上交給國家的利稅為6億元。
據報載:上海動物園缺乏資金,不少珍貴動物的食物都顯得匱乏,有人就移植了美國“椰菜頭娃娃”銷售中的方法提出一種極富想象力卻又有實施可能的構想——“珍貴動物領養證”製度,將傳統的捐獻活動搞得更誘人更有藝術性也更含廣告價值。
這一製度是這樣的,將園中的各種動物拍照、取名、製作出很精美的“榮譽領養證”,然後去招標、拍賣,也可協議出售給單位或個人。比如一頭東北虎,誰能出10000元錢就可以把這頭東北虎的領養證贈給誰,並在證上寫明該領養者的名字。由於領養是一種榮譽,自然會有需求榮譽的“大款”希望能得到這種可以長久保留下來的榮譽。企業也可以借此機會製造公關效應,如生產熊貓牌領帶的廠家來領養大熊貓,生產天鵝牌電池的廠家來榮譽領養一池天鵝,這種廣告有著非常好的效果,而且這一活動也順應了國際上關心野生動物的輿論潮流,反映了一種符合現代文明的形象。這一“珍貴動物領養證”製度,即能為動物園籌集資金,又擴大了企業的知名度,還樹立了文明形象,真是多方得利。
看,從領養布娃娃移植到領養珍貴動物,效果翻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