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以幻想思維超越自己(1 / 1)

沒有幻想,一個人既不能成為詩人,也不能成為哲學家,有機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為人。

幻想屬於想象思維的另一種形式。所謂幻想,一般是指與某種願望相結合並且指向未來的一種想象。由於幻想在人們的創造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所以創造學允許並且鼓勵人們對事物進行各種各樣的幻想。前蘇聯就專門為學生開設“幻想課”,其目的就是引導、培養人們進行各種形式的幻想,以增加學生的創造才能。

幻想思維的最主要特點是它的“脫離現實性”。幻想思維是從人們美好的目的“希望點”出發而進行的與現實性相脫離的一種想象。有人說,幻想雖然是必要的,但必須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必須用科學的態度來對待它,而不能“脫離實際”。但在科學史上過去被認為純粹“脫離實際”“毫無科學根據的幻想——飛機”卻恰恰成了當今的現實。

最初,著名法國天文學家勒讓德就認為,要製造一種比空氣重的裝置去進行飛行是不可能的;稍後,德國大發明家西門子也發表了類似的看法,由於他們的崇高威望因而極大地妨礙了製造飛機思想的發展;過後,能量守恒定律發現者之一,著名的德國物理學家赫姆露茨,從物理學的“科學角度”論證了機械裝置要飛上天純屬“空想”這一“科學結論”,使得德國的金融界各工業集團撤銷了原先對飛機研製事業的支持。最後,美國天文學家紐康又根據各種數據做了大量計算,從而“證明”了飛機甚至根本就無法離開地麵。當然,現在我們已無法得知上述這些專家在論證中有哪些不對的地方,但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天上的飛機,整天在“走過來,走過去,沒有根據地!”首次把飛機送上天空的是在當時名不見經傳的美國人萊特兄弟。他們沒有上過大學,但他們思想活躍,富於幻想,他們憑自學成才,勇於探索未知領域的大無畏精神,最終於1903年取得了巨大成功。

由飛機的例子,我們發現:過分地強調“科學態度”會給創造帶來多大的危害。另一方麵,我們也可以領略出幻想在創造性思維中有多麼重要。列寧曾講過“有人認為,隻有詩人才需要幻想,這是沒有理由的。這是愚蠢的偏見!甚至在數學上也是需要幻想的,甚至沒有它就不可能發明微積分。幻想是極其可貴的品質……”因此,我們應該鼓勵大膽的幻想思維,而決不能簡單地加以“毫無根據”、“胡思亂想”的罪名。其實“胡思亂想”中的幻想也並非毫無根據,或者說沒有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合理性。我們是否注意到,曆來就有不少“權威”們總是以“實事求是”“科學態度”的大帽子,壓製不同的觀點與學派,特別是以此來壓製充滿好奇心與幻想的敢說敢幹的青年人,這極不利於科學的發展,不利於人們創造性思維的啟動,完全違背了科學技術發展的各項規律。我國著名學者郭沫若就曾正確地強調過“既異想天開又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並把異想天開(即幻想思維)放在首位,這實在是符合創造學原理的。

正因為幻想具有“脫離實際”的重要特點,所以幻想思維可以在人腦中縱橫馳騁,也可以在毫無現實幹擾的理想狀態下,進行任意方向的發散,構成了創造性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幻想思維最為接近的是空想或無稽之談。空想是人們思維的寶庫,天才的一大特點就是空想思維發達。不論是天才還是凡人,都同樣存在著空想力和以現實的道理思考問題的能力,不過凡人隻能以現實的道理去思考問題,因而,他們的空想力便逐漸萎縮。反之,天才卻樂於運用空想力,在他思考事物時首先求之於空想。

天才人物能在遙遠的空想彼岸抓住啟示,然後再返回現實中來,所以他的思想具有飛躍的高度。

自然,幻想越是大膽,可能包含的錯誤也越多,不過這並沒有什麼關係,隻要從幻想的天空回到現實大地上來加以檢驗,錯誤就會被發現、被糾正,正確就會被充實、被發展。

總之,幻想思維可使人們思想開闊、思想奔放,因此它在創造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尤其在創造的初期,就更需要各種各樣的幻想。德國學者萊辛說得好:“缺乏幻想的學者隻能是一個好的流動圖書館和活的參考書,他隻會掌握知識,但不會創造。”法國的狄得說得更實際:“沒有幻想,一個人既不能成為詩人,也不能成為哲學家、有機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