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頭腦具有無窮的潛力,關鍵在於開掘她的主體——人自身如何發揮她的價值!
對於人類來說,認識外界事物不容易,認識人自己更難。而認識人自己的頭腦,則要難上加難了。
在歐洲,18世紀的機械唯物主義者認為,人的頭腦在認識外界的事物之前,是空無一物的,就像一塊幹幹淨淨的“白板”(emptytablet);當需要認識的東西,如自然的事物、社會的活動或別人的思想觀念等,進入頭腦之後,便能夠清晰地印在這塊“白板”上。外界有什麼樣的東西,“白板”上就有什麼樣的東西。反過來說,“白板”上所有的東西,也一定能夠在外界事物中找到原型。
按照“白板論”的觀點,閉上雙眼,任何東西都看不到,處在“一片空白”的狀態。然後一睜眼,那麼處在視域之內的所有東西——圖書、稿紙、眼鏡、水杯、圓珠筆等等,都會毫無遺漏地通過雙眼進入頭腦。頭腦對於來自外界的“客人”則是一視同仁,兼收並蓄。如此一來,便很難產生“創新”、“發明”之類的事情了。
然而,頭腦的實際運作情況並非如此。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次實驗:把一位饑腸轆轆的人蒙上雙眼,在他麵前擺放了一堆東西,其中有一小塊不起眼的麵包;然後取下他的蒙眼布,那位受試者幾乎一眼就看見了那塊麵包,抓起來便吃,事過之後,再問他那堆東西裏,除了麵包還有什麼。他竟茫然不知。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有類似的經驗。在一大群擁擠的人中,首先看到自己要找的人;掃一眼報紙的廣告版,便能抓住自己感興趣的廣告;等等。
所有這些都證明,人的頭腦在認識外界事物之前,並不是空無一物的“白板”,而是已經存在著某種東西了。
科學實驗和生活經驗都已經證明,我們的頭腦把外界輸入的各類信息經過處理之後,進而做出選擇。這是頭腦能夠產生創意思維的現實根據。其中較為重要的幾種選擇是:實踐目的、價值模式、知識儲備等。
頭腦中的實踐目的,就是我們在思考事物或者解決問題時所要達到的目標,其語言表達式就是:“為了……”。
每個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預先有一個明確的目的。這個目的指導著人的思考和行為,並且自己能夠意識到目的的存在,並能想象目的的實現以後的美好情景。
於是,我們的頭腦就產生了“傾向性”:對於符合自己實踐目的的事物和問題,將會給予加倍的注意;而對於那些與實踐目的無關的東西,則拒之千裏。
某些事物一千次、一萬次地出現在我們的視域內,我們卻“視而不見”。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那些事物不符合我們的實踐目的,頭腦感到沒有必要去理睬它們。比如,某警官學校,畢業班學員正端坐在三樓的教室裏,神情緊張地等待著即將來臨的畢業考試。隻見考官走進教室,邁向講台,對學員們說:“全體注意,現在考試開始!請你們立即跑步到一樓,然後跑步返回教室!”
學員們盡管迷惑不解,但是隻能服從命令。他們趕快跑到樓下,又跑回三樓的教室。學員們剛坐下喘息未定,考官的問題已經出來了:“請問:從一樓到三樓,共有幾級樓梯?”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樓梯隻是上樓下樓的通道,能夠達到這個實踐目的就行了,而沒有必要關心它究竟有幾級。但是對於一名警官來說,他應該具有比常人更為敏銳的觀察力,能夠打破通常的“實踐目的”對自己的約束,以便發現與“偵破案件”這一實踐目的相關的各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