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博士後進站並不是為了就某一課題深入開展科學研究,而是試圖通過進站多一條項目申報渠道,為將來升職稱、評獎評優做準備;部分博士後以進站為跳板,尋找更好的工作機會;部分博士後在博士畢業後暫時找不到自己滿意的工作,以進站為過渡;部分博士後進站純粹是因為學校硬性要求青年教師必須要有做博士後的工作經曆。博士後進站動機不端正,過於功利化,不能安心於科學研究,直接影響了博士後培養質量。
二、提高高校博士後培養質量的主要途徑
通過對影響高校博士後培養質量因素的分析,結合工作實踐,筆者以為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激發博士後研究人員的創新熱情,提高博士後培養質量。
1.強化博士後培養目標,製定並不斷完善博士後管理製度
一方麵,高校作為博士後培養的重要基地,應呼籲上級主管部門對現行的博士後管理規定進行修訂,加大在站時間、專業選擇等方麵的靈活性,減輕對博士後開展科學研究工作所帶來的人為壓力。另一方麵,高校應針對博士後流動站分布學科廣、牽涉院係多的情況,堅持分級管理,確定專職管理人員,建立校、院、合作導師三級責任製,學校重點負責博士後招收的資格審查、年度考核、出站考核及落實博士後待遇等工作,博士後流動站所在二級院係重點負責製定博士後的研究計劃、培養計劃及日常管理等工作,合作導師具體負責各項計劃的落實。三級管理體製分工明確、職權明確,有利於高校更好的做好博士後培養、管理和服務工作。與此同時,高校應強化高層次、創新性人才的培養目標,重視博士後培養過程,規範每個培養環節,博士後進站後,和其簽訂目標責任書,實施開題報告製度,嚴格中期考核,定期開展學術交流和參觀考察活動,最後以出站報告會方式對研究成果進行評估和審核。
2.建立嚴格、科學的考核評價體係,完善激勵機製
強化過程管理,建立嚴格、科學的考核評價體係,事關博士後培養工作的全局。在考核評價體係的建立中,高校首先要嚴格把好進、出口關:堅持從選題選材入手,建立嚴格的遴選程序,寧缺毋濫,選拔優秀人才,將一些進站動機不純、科研能力較弱的申請者拒之門外;對博士後的工作報告建立匿名通信評審機製、出站後追究評價機製。為保證博士後在站期間科研工作的質量,高校還應建立各主要環節的考核製度,實行淘汰製,扭轉當前形成的“博士後能夠進站就能夠出站,至於何時出站,隻是時間長短問題”的錯誤觀念。對博士後科研工作的最終考核,高校應改變以往重數量、輕實用,重理論水平、輕實踐應用,重評獎、輕市場需求的做法,根據學科特點、科研項目具體情況製定因人而宜的動態的考核標準。博士後的研究工作往往在本學科具有前沿性和探索性,同時也存在一定的風險性,要允許失敗。對博士後所從事的原創性探索的科研工作,隻要構思新穎、研究思路清晰,路線合理,即使得出負結果,隻要提供的工作報告內容翔實、有說服力,就可以肯定其工作。
在建立嚴格、科學的考核評價體係的同時,高校還應完善與之配套的激勵機製,明確導向,確定激勵什麼樣的人和事。對科研成果顯著的博士後,高校可以配套科研經費,可以資助其出國參加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可以推薦其參加中國優秀博士後的評選,從精神上、物質上給予獎勵,激發博士後的研究熱情。
3.拓寬渠道,加大科研經費投入
高校博士後工作僅僅依靠國家投入,從長遠看,是不現實也是不合理的。高校招收博士後研究人員不僅提高了學校的美譽度,而且也提升了學校的科研層次、科研能力,可以說是名利雙收,從這個意義上講高校理應成為博士後工作投入的主體。當前,高校應設立博士後工作專項基金,重點資助優秀博士後科研人員開展代表學術前沿、創新性強的課題研究。將博士後取得的科研成果納入學校科研獎勵範圍,賦予博士後在立項、經費使用等方麵更大的主導權。同時,各高校應將目光投向校外,積極拓寬博士後科研經費投入渠道。高校可以和企業合作,聯合培養博士後,企業提供科研資金,高校提供技術支持,由博士後為企業進行高新技術開發。這種校企合作模式不僅解決了博士後科研經費問題,而且還促進了產學研的有效結合,提高了企業的科研開發能力,強化了高校服務社會的職能,使企業、高校、博士後人員三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