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加強環境建設,營造有利於博士後開展科學研究“軟硬件”環境
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先生曾經指出,取得博士學位隻是培養過程的一環,青年博士生讀了很多的書,也做了一兩年研究,但還不成熟,他們必須在學術氛圍活躍的環境裏再經過幾年獨立工作的鍛煉才能逐漸成熟。由此可見,良好的學術環境是激發博士後創新能力、提高博士後培養質量的關鍵,因此高校要努力營造積極向上的、活躍的科學研究“軟環境”。高校可以通過舉辦講座、組織先進人物事跡報告會、利用輿論宣傳等形式,引導博士後淡泊名利、注重積累、厚積薄發,樹立團結協作、協同攻關的團隊精神;鼓勵博士後敢為人先,勇於創新,勤於思考。同時,高校要鼓勵和支持博士後參加國內外重要學術交流活動,就國際科技前沿重大問題與國外優秀科學家進行交流、探討;組織博士後開展形式多樣的創新交流活動,認真總結科研創新的特點和規律,鼓勵不同學科、領域間的交流、交叉、滲透。學術交流和思想交鋒往往會點燃博士後們創新思維的火花,爆發出前所未有的新思想、新觀點、新理論,創造出意想不到的新科研成果。
相對於“軟環境”建設,高校也不能忽視為博士後做好後勤保障工作,做好“硬環境”建設。高校應以人為本,努力為博士後研究人員提供良好的科研、生活條件,妥善解決其子女入學、配偶隨調等實際問題,兌現對他們在工資待遇、住房、醫療保險等方麵的承諾。同時,要做好博士後流動站所在院係的工作,讓他們將博士後納入工作對象,主動關心博士後的生活、科研,讓博士後有認同感。
綜上所述,各高校要針對博士後科研工作的特殊性、博士後管理工作的實際情況,製定並不斷完善博士後管理製度,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體係,完善激勵機製,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激發博士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博士後培養質量,完成高校所承擔的曆史使命,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出更多高水平創新型科技人才。
參考文獻:
[1]呂東偉.在培養和使用中發現更高級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05,20:28—30
[2]人事部,全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管理協調委員會.關於印發《博士後管理工作規定》的通知(國人部發〔2006〕149號).2006
[3]楊衛生.淺議博士後創新能力的提高途徑[J].素質教育,2008,3:83—85
[4]朱江,閆曉華.創新高校博士後流動站的管理研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0,1:107—109
[5]黎瑞寧.有關高校博士後管理工作的探索與研究[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09,10:203
[6]王可利,劉仁龍等.論新時期博士後製度改[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0:13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