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士後培養質量的提高途徑
高校論壇
作者:黃蓉 揚州大學人事處
摘要:高校作為博士後培養的重要基地,應及時轉變工作思路,將工作方向由最初的擴大博士後培養規模轉向重視博士後培養質量。本文對目前高校博士後培養工作麵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就新形勢下如何激發博士後創新能力、提高博士後培養質量等問題進行了探索、研究。
關鍵詞:高等學校 博士後 培養質量
我國的博士後培養工作開始於1985年,經過二十幾年的發展,已初具規模。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培養高層次人才的要求,高校作為博士後培養的重要基地,應及時轉變工作思路,將工作方向由最初的擴大博士後培養規模轉向重視博士後培養質量,從而培養出更多的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高水平創新型科技人才。本文就新時期下高校如何激發博士後研究人員的創新熱情,提高博士後培養質量這一問題進行探討、研究。
一、影響高校博士後培養質量的主要因素
1.博士後科研工作具有特殊性
博士後在站工作時間一般規定為兩年,最長不超過三年。兩年的時間對一項具有創新意義的研究課題來講很短暫,也許博士後隻可能完成整個研究工作的關鍵環節,並不能做出最終成果。迫於工作時間的壓力、出成果的壓力,博士後容易產生浮躁、急功近利的不良心理,不注重積累,片麵追求成果數量,看重短期效應,創新性成果產出少。
博士後是高校科研隊伍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從事科研工作時往往獨立行事,缺少與同單位其他教師在學術上的交流、合作,鮮有外出交流、學習的機會,博士後之間也因為學科差異缺少交往。這種相對封閉的學術環境不利於思想火花的碰撞,不利於學術眼界的拓寬,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博士後的創新能力。
2.博士後科研經費投入不足
高校博士後的研究工作大都是合作導師承擔的國家或部委研究課題的相關部分,因此科研經費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合作導師的科研經費。此外,博士後還可以通過申請國家級、省級博士後科學基金獲得一定的科研經費。但是近年來,高校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布點迅速增多,“而博士後科學基金資助金額隨著國家存款利率的大幅下調,資助力度大幅下降,早期博士後的基金資助比例為65%,目前下降到30%”;而且即使博士後進站後及時申請博士後科學基金,從申報、評審到最終經費落實至少需要半年左右的時間。高校除支付博士後人員必要的工資、津貼、科研啟動金外,一般不再額外提供科研經費。科研經費投入不足、經費使用上的依賴性及延遲性,一定程度上限製了博士後從事創新性強的研究工作,影響了博士後的培養質量。
3.高校自身管理不到位
高校設立博士後流動站初衷在於培養一些年輕、有創造力的高水平科學研究人員,為學校師資隊伍建設、教學科研能力提升儲備力量。從現實情況看,近年來,高校博士後流動站的人才培養功能不斷被弱化,博士後流動站一定程度上成了高校提高自身美譽度的“裝飾品”,高校往往重申報輕建設、輕管理,在博士後招收上重數量輕質量。一些高校沒有形成一整套規範的博士後管理製度,沒有專職的博士後工作管理人員;一些高校沒有形成行之有效的考核機製,博士後進站門檻低,隻要進了站就不存在出不了站的可能,出站隻是時間的問題;一些高校後勤保障不到位,博士後常常要為自己的住房、子女入托、家屬隨遷等事宜不斷奔走。高校博士後管理工作的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博士後的培養質量。
4.博士後進站動機功利化
受社會各種因素影響,近年來,博士後進站動機染上了不少功利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