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更映黨旗紅
調查研究
作者:李存根 戴子賢
摘要:當今時代,供電行業的企業文化和創新精神越來越成為一種發展的豐富內涵,一種無形的競爭要素,一種累積的重要資本。在這樣的前提下,南通供電公司檢修公司海安縣域檢修分公司黨員創新工作室應運而生。短短3年時間先後有高壓接觸部位在線紅外測溫裝置、聲光報警接地線等19項QC成果在市級及以上發布並獲獎,其中8項創新成果在省部級以上獲獎,2項獲全國大獎,11項獲得國家專利證書。
關鍵詞:供電企業 企業文化 黨員創新工作室
在海安縣域檢修分公司黨員創新工作室裏,一件件黨員創新的實物琳琅滿目,一本本黨員創新的資料規範翔實,一塊塊黨員創新的獎牌栩栩生輝。通過聽彙報、看資料、下現場,真實感受到這裏是黨員的創新基地,員工的創業天堂。
短短3年時間,海安縣域檢修分公司先後有高壓接觸部位在線紅外測溫裝置、聲光報警接地線等19項QC成果先後在市級及以上發布並獲獎,其中8項創新成果在省部級以上獲獎,2項獲全國大獎,11項獲得國家專利證書。
帶著崇敬、帶著感歎,也帶著質疑,筆者走進了這間黨員創新工作室,試圖揭開其中的奧妙。
摸著石頭過河
早在2009年4月,海安縣供電公司黨委就發出文件要求各黨支部在開展創新爭優活動中,結合本部門實際認真組織黨員進行創新嚐試。在該公司黨委大力支持下,當時的變電運檢工區黨支部率先在全公司成立了黨員創新工作室。這個黨員創新工作室有嚴密的組織架構、有嚴肅的工作職責和製度。在這個創新的團隊中,有高級技師4名,技師18名,工程師8名。他們人人是了不起的操作能手,個個是創新工作的行家裏手。
“曾經有人問我為什麼要創建黨員創新工作室?我們主要是想借助黨員創新工作室這個平台,來凝心聚力,實實在在地解決工作中遇到的難點、熱點問題。讓黨旗在一線飄揚,讓黨員在一線生輝,最終達到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實現安全生產的目的,事實上創新使我們的黨員隊伍、員工隊伍業務技能迅速增強,也讓我們嚐到了甜頭。” 黨員創新工作室創始人、海安縣域檢修分公司黨支部書記王愛東如是說。
創新需要理論,創新需要激情,創新需要人才。海安縣域檢修分公司黨員創新工作室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不斷創新思路、創新機製、創新載體、創新方法。他們確定了麵向基層、突出重點、動態管理的工作思路,在全體黨員的共同努力下,慢慢成長,漸漸成熟,到如今正逐步獲得累累碩果。這個充滿朝氣的組織,以“團結、高效、奉獻、創新”為工作理念,不斷改進自身,創新機製,注重質量,強化服務,展現特色。
溝通創造快樂
解決了為什麼要創建黨員創新工作室的問題,這才是萬裏長征的第一步,接踵而來的問題是怎樣開展工作?如何創新?這是擺在大家麵前的一道難題。
為此,海安縣域檢修分公司黨員創新工作室智囊團一班人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一切從工作大局出發,在溝通中發現問題、在溝通中解決問題,用三個結合解決怎樣創新這一難題:一是將創新選題與本部門、本班組的工作相結合,二是創建目標與生產中的難點相結合,三是創新方式與上報科技成果相結合,從而使整個創建工作邁上了良性運行的軌道。
海安縣域檢修分公司由原來的生技部、變電運檢中心、線路工區三大部門組成,現有員工96人,其中黨員31人。肩負著全縣11座110千伏、19座35千伏變電站和700多公裏長的輸電線路的運行、維護工作。
徐健祥是該公司變電檢修班的一名普通黨員。2010年2月初,他在分公司黨支部召開的創新工作專題討論會上提出:10千伏中置櫃空間窄小,流變更換時,容易砸傷檢修人員,而且工作效率低、安全風險大。問題提出後,黨員創新工作室立即組建攻關小組,製訂工作計劃,並迅速進入設計、研發階段。當年9月,中置櫃流變安裝平台樣品誕生,經過一個多月的實際使用,更換每隻流變比過去少停電近兩個小時,而且安全風險也大為降低,其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十分明顯,這一課題當年就獲得了全國優秀QC成果獎。從這一成功的案例中該分公司幹部職工創新熱情更加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