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7日,海安35千伏瓦甸變電站一台重合器損壞後,檢修人員隻能用吊車把它吊出來檢修,這裏整條母線隻能停電。事後,黨員創新工作室王愛東同誌在研討會上提出能不能研製出一種吊架,不需要將母線停電就能吊出設備。大家一致認為這個設想很好,如果真的研製出來,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降低安全風險。青年職工李仁昊聽到黨員創新工作室準備研製一種新型吊架的消息,主動找到黨員創新工作室負責人要求跟在黨員後麵參加研發。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便攜式吊架研製成功了,檢修一台重合器過去要用10多名檢修人員,現在隻要用三四個人。
創新成效凸現
2011年9月23日, 海安縣域檢修分公司黨員創新工作室創始人、海安縣域檢修分公司黨支部書記王愛東站到了全國第三十三次質量管理小組代表會議的領獎台上。這是海安縣供電公司迄今為止在QC成果發布中取得的最高榮譽,也是縣域檢修分公司黨員創新工作室全體同仁共同奮鬥的結晶。
吳偉是該公司黨員創新工作室的傑出代表,這個2006年才入黨的年輕黨員以黨員創新工作室作為自己事業發展的平台,在創新工作中努力提高自己的職業技能。為了弄清全縣30座變電所的保護設備,他風裏來雨裏去,奔波於全縣的大鎮小鄉,登記產品型號、研究使用原理;他早琢磨晚研究,比較所有保護設備,找出不同廠家、不同設備的共性與特性。每新上一種保護裝置,他都力求鑽研透徹,遇上一些國外進口設備,麵對滿眼蝌蚪似的英文單詞,他沒有退縮,英漢詞典一個一個的查,專業書籍一本一本的翻,圖紙說明一段一段的譯,踏實肯幹、精益求精的態度,讓他很快就成長為公司繼電保護專業上一名“年輕的老師傅”。
短短兩年多來,這裏的黨員創新工作充分發揮了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提高了職工群眾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他們積極努力,開動腦筋,善於發現問題,切實解決問題,並且勇於實踐,把實踐成果加以提煉和發揚光大,使黨員創新工作室走上了良性運行的軌道。
企業管理的行家
近年來,該黨員創新工作室堅持“為社會創造財富、為電力創新技術、為員工搭建舞台”的理念,立足於從生產實際出發,不斷創新思路、創新機製、創新方法,在與員工的溝通中發現問題,在溝通中解決問題,著力將創新選題與生產中的難點相結合,將創新方式與上報科技成果相結合,從而使科技創新工作邁上了良性運行的軌道。
今年,“高壓接頭發熱應急帶電處理的研究”已列為省公司科技項目。該項目實現了在不停電的情況下解決係統中經常出現的高壓接頭發熱的問題,減少停電檢修帶來的供電可靠性問題和安全風險。另有“10kV中置室手車式開關底盤檢修裝置的研製”等6項省公司群眾性科技創新項目已經排出進度表,正有序推進。
如今,黨建創新工作室已走過了三年的曆程。三年來有創新的激情,也有傳統的思考;有員工的奉獻,也有集體的智慧;有成功的喜悅,也有一路的艱辛。
綜上所述,海安縣域檢修分公司黨員創新工作室取得了三個方麵的成效。一是充分發揮了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通過黨建創新工作室這一平台既鍛煉了隊伍,也凝聚了人氣,黨員骨幹在創新工作中起到了模範帶頭作用,形成了一幫一、一對一、一比一的創新氛圍。二是強化了質量管理,推進了科技進步。尤其在QC成果建設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高壓接觸部位在線紅外測溫裝置、聲光報警接地線等35項QC成果先後在市級以在發布並獲獎。三是切實解決了一大批生產實踐中遇到的難題。變電站壓板端子狀態提示裝置、多方向、可移動、可升降檢修平台這些過去工作中碰到的難題,在黨員創新工作室都得到了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