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幽靈徘徊(2 / 2)

如果在如今這個時候再放出一次能將傳統勞動生產效率提高八到十倍的一些東西,毫無疑問會帶來不小的社會壓力。

不過,在思考良久之後張海還是堅定的雲小娟等人說到:“技術的進步,是革新事業的核心要素。我們不能再抱著以前那種一切求穩的想法來思考問題,不能因為害怕問題就否定進步。否則,當問題真正來臨的時候:比如說民間更多的人搞出了這樣的進步,我們有可能因為沒有經驗而麵臨更大的代價,你們明白了麼?”

雲小娟的心中當然依然有一絲顧慮和猶豫,但是在新朝聖主張海麵前也僅僅是思索了片刻就放下了:“我會寫好相關的工藝經驗和流程並向新華書局投稿”

“不要藏私,我會對比的哦”張海笑道。

“我。。。我怎麼敢如此?”張海隻是隨便的一句話,卻也讓雲小娟感覺到了多多少少的緊張。

按照張海過去的執政經驗,僅僅是農業方麵一係列新技術的推廣,差不多讓新朝花費了小半代的時間,這些工業機械方麵的推廣按照社會的傳統慣性乃至自己所知曉的一些曆史,恐怕至少也要有一代人的時間才能真正的完善。比如曆史上的英國從蒸汽機的發明到大規模推廣,差不多用了六十年的時間。

不過讓張海意料不到的是:當這些新朝二十年剛剛在自己的點播下催生並成熟起來的新式機械的推廣遠遠比預想的要順利許多,整個技術院外加轉為民用產業用途的皇城工匠場總共幾千名相關員工成員在兩年多左右的時間裏生產出來的價值六十萬兩的二百餘台動力機械以及費用不算少的技術資料在幾個月的時間內就在南京城內推廣開來。而僅僅在兩年左右的時間之後,南京城和蘇州就擁有了多達兩千餘台蒸汽動力,累計折合三萬馬力。實際上相當於四十萬勞動力所帶來的效果。而在蒸汽之外,本來就有規模不小水力動力需求的東南一帶也開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水力紡織機械。這場比張海的預料提前了很多的“工業革命”並沒有帶來太多搗毀機械的事件乃至預想中的危機,原因也很簡單:自從新朝剛剛定都南京不久,就在南京城完善了超越時代的社會培訓與保障體係。同時,第三產業及服務業的發展也遠勝英國曆史上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因此水力與蒸汽機械所帶來的數十萬人的“失業潮”並沒有引起太大的動蕩,反而在很大程度上進一步增加了整個都城的財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