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不斷變革,別開生麵(2)(2 / 3)

溫家寶總理視察了比亞迪工廠,對汽車的經營業績給予了充分肯定,並鼓勵企業自主創新。

人人都渴望成功。成功人士,不約而同,都是勇於變化、創造機會、利用機會的高手。當其他人在原地踏步時,他們卻早已載著變化的竹筏,乘著機會的急流,順勢而下,“輕舟已過萬重山”,建立起了自己的事業王國。

舒馬赫講:“未來在現實是不存在的,事物在變化之前並不變化。”當前的我們無法確定未來的發展,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在未來發生變化之前及時變化自己,這樣才能尋找到更多的發展機會,發展空間。

有變化的人能夠適應外部社會的變化,並通過調整自己的行為來解決問題,爭取事情發展變化的主動權,實現個人工作和生活質量的提升。就像我們打乒乓球一樣。主要利用正、反手攻球技術的速度和力量的變化來壓製對方,爭取主動地創造扣殺機會。而不懂得變化的人,通常他的思維是一種僵化的思維,過分強調外部環境的控製,會對工作和生活的品質產生不利影響。

常聽人說這樣一句話:“現在就這樣吧,我要等一個機會!”一個“等”字,消逝了多少歲月。而人生又有多少時間任你在等中度過呢?所以,我們要懂得變化,有變化才有機會。一味地空等,除了虛度之外,根本沒有其他的收獲。

當環境不利於自己發展時,不要再頑固地空等機會,而要變換思路,要改變陳舊的觀念,打破世俗的牢籠。在變化中尋找機會,隻有勇於改變才能有機會,隻有不斷地變化,才能讓成功持久。

發展的機會大都產生於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中,環境變化了,市場需求、市場結構必然發生變化。要將變革作為一種人生挑戰、一次考驗自己、提升自己的難得機遇,在變革中實現更大發展,最重要的是實實在在的行動。

著名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客將創業者定義為那些能“尋找變化,並積極反應,把它當作機會充分利用起來的人”。

的確,隻有那些能夠透過複雜的、不易引起人們警覺的表象,敏銳地看透事物的本質以及事物與事物之間的內在聯係的人,才會有變化的思維,才能及時作出準確地判斷和鑒別,才能謀求到新的契機。

我們走的路不可能總是筆直平坦,難免有凹凸不平和激流險灘,在這樣的情形下,我們一味地勇往直前,就有可能碰得頭破血流,甚至是丟了性命。辦事也是如此。不可能總是“順風順水”,巨大的困難如同攔路虎一樣,橫在我們麵前,我們每個人不可能是打虎英雄,與其被老虎咬得遍體鱗傷,倒不如及時變化,攀越其他之路。我們應該牢記的是:我們的最終目標不是和老虎爭鬥,而是尋找自己的發展機會。

變化不時會出現在你的生活之中,而變化為萬物帶來無限可能,懂得變化的人會給自身的發展帶來良機,而且透過這些變化,也會發現新的前景。

5.如何培養創新能力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三座廟,這三座廟離河邊都比較遠。怎麼解決吃水問題呢?

第一座廟,和尚挑水路線比較長,一天挑了一缸就累了,幹不了了。於是廟裏的三個和尚商量,咱們來個接力賽吧,每人挑一段路。第一個和尚從河邊挑到半路停下來休息,第二個和尚繼續挑到山門,又轉給第三個和尚,挑到缸裏灌進去,空桶回來再接著挑,大家都不累,水很快就挑滿了。這是協作的辦法,也叫“機製創新”。

第二個廟,老和尚把三個徒弟都叫來,說我們立下了新的廟規,要引進競爭機製。三個和尚都去挑水,誰挑得多,晚上吃飯加一道菜;誰挑得少,吃白飯,沒菜。三個和尚拚命去挑,一會兒水就挑滿了。這個辦法叫“管理創新”。

第三個廟,三個小和尚商量,天天挑水太累,咱們想想辦法。山上有竹子,把竹子砍下來連在一起,竹子中心是空的,然後買了一個轆轤。第一個和尚把一桶水搖上去,第二個和尚專管倒水,第三個和尚暫時休息。三個人輪流換班,一會兒水就灌滿了。這叫“技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