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世界裏,作為領導者,你可能經常會麵臨類似的兩難抉擇。在這個日益變化的世界裏,下屬的動機各式各樣,每個組織成員價值和利益取向都複雜無比,而卻要求領導者帶領各種不同的組織成員去追求共同的組織目標。這就決定了所有需要領導者解決的問題不是簡單的對與錯、是與非的兩維世界,而是要做艱難的決定。
而領導者的使命,則在於超越困境。也正是困境把那些傑出的領導者與普通人區別開來:一般人即使他身處高位可能也會選擇非此即彼、直截了當,其結果往往會顧此失彼;而領導者哪怕他位處卑微也會小心從事,憑耐心、智慧和堅持超越困境。而正是不斷思考,不斷超越困境,最終會造就真正的領導能力。
洛克菲勒有句名言:“如果你想成功,你應辟出新路,而不要沿著過去成功的老路走……即使你們把我身上的衣服剝得精光,一個子兒也不剩,然後把我扔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地帶,但隻要有兩個條件--給我一點時間,並且讓一支商隊從我身邊經過,那要不了多久,我就會成為一個新的億萬富翁。”
洛克菲勒的這句話充滿了豪情壯誌,讓人不禁動容,這無疑是做生意成功的一個根本素質,即絕地求發展,以創新做手段,天下間就無人能阻擋其鋒芒,具有這種創新精神和素質的人必然無所畏懼。
市場上,惟一不變的規律,就是市場處在永遠變化之中。企業要在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中求得生存與發展,惟一的出路就是不斷創新。
2.審時度勢,製定謀略
海爾,作為亞洲品牌500強惟一進入前十名的中國品牌。它是從一個“廢墟”上發展起來的民族企業,一個屬於中國人的自主品牌,僅用了短短20年的時間,即從強手如林的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主要靠的是創新精神。
“海爾價值觀的核心就是創新,世界名牌就是我們的目標。”海爾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如是說。
從1984年到1991年是其第一階段。海爾當時的主打產品是冰箱,在這個階段裏,有一個廣為人知的故事,就是1985年的“砸冰箱”事件,在張瑞敏的帶領下,海爾一共砸了76台質量不合格的冰箱,在許多海爾人看來,那錘子不僅砸在冰箱上,更砸在了海爾人心裏。
第二個階段從1992年到1998年,是海爾多元化戰略階段,主要走的是兼並重組的道路,在這個階段中,海爾走的不是“東方不亮西方亮”的路子,而是要求“東方亮了再亮西方”,將一個行業做深、做透,再去做另一個行業,要體現一個企業規模的競爭力,給用戶提供一係列家電完整的解決方案。
而這之後至今的第三階段,海爾全麵進入國際化戰略階段。海爾希望將自己的競爭力、整合資源的能力擴展到全球各地,從企業的國際化轉變成為一個國際化的企業。
發展一批跨國大企業、大集團,打造一批世界級的品牌,是這個時代的需要,是振興民族經濟的需要,也是增強核心競爭力、國際競爭力的迫切要求。海爾的實踐證明,創造世界品牌並非遙不可及。正如海爾曾經和仍然麵臨許多強勁對手一樣,隻要我們不怕困難、堅持開拓、不斷創新,就一定會實現創造世界名牌的目標。
“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這裏孫子強調將帥要根據具體情況變通應敵,臨機處置。而孫子用“九變”來形容這種變化,可見變化之多。
打仗如此,商戰也一樣。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商場情況之複雜,變化速度之快,機遇之短暫,並不亞於兵刃上交鋒的戰場。一個職位較低的領導者如果不能在臨危時全麵兼顧、靈活應變,而是機械地執行上級指令而不考慮當前的局勢,抱著固定的模式不放手,那隻能導致良機錯失,最後的結果隻能是被無情的市場所淘汰。
現今的市場經濟波濤洶湧,千變萬化,我們隻有以變化的眼光來看待變化的市場,才能在商戰中得時順勢,一往無前。
話說孔夫子東遊,來到一個地方感覺腹中饑餓,就對弟子顏回說:“前麵一家飯館,你去討點飯來。”顏回即到飯館,說明來意。
那飯館的主人說:“要飯吃可以啊,不過我有個要求。”顏回忙道:“什麼要求?”主人回答:“我寫一字,你若認識,我就請你們師徒吃飯,若不認識亂棍打出。”顏回微微一笑:“主人家,我雖不才,可我也跟師傅多年。慢說一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難?”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別誇口,認完再說。”說罷拿筆寫了一“真”字。
顏回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顏回無能了,我以為是什麼難認之字,此字我顏回五歲就識。”主人微笑問:“此為何字?”顏回說:“是’認真‘的’真‘字”。店主冷笑一聲:“哼,無知之徒竟敢冒充孔老夫子門生,來人,亂棍打出!”顏回就這樣回來見老師,說了經過。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來他是要為師前去不可。”說罷來到店前,說明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