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智慧決策,運籌帷幄(2)(1 / 3)

在中國,“決策”古已有之。如,針對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作“隆中對”,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方案;朱元璋采納“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的建議,最終建立了自己的大明王朝。而“隆中對”,“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等則屬於有遠見的戰略性決策。李冰父子設計都江堰水利工程體係等,既有工程設計,又有決策運籌於其中。

自古就有“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的說法。它既指出了決策對“成敗”的至關重要性,又意味著做決策就免不了每時每刻都要在“正確”與“錯誤”之間作出選擇。

那麼,如何才能正確決策呢?

第一,要有一個既定的經營管理目標,沒有目標就無從決策。

第二,決策時必須有兩種以上的方案供選擇,一個方案無從選擇,沒有選擇便無從優化。

第三,決策的目的是要在確定的條件下尋找優化目標和最優化地達到目標的途徑,決策是為了追求優化。

第四,決策是為了付諸實施的,並應準備在實施中依據條件的新變化進行修正,不準備實施的決策也是沒有意義的。

第五,要有決斷的能力。如果你想發展你的決斷能力,那你就必須有勇氣,還得有真才實學。你必須善於研究和分析問題,抓住事物的本質,你必須對當時的形勢做出迅速而準確的評價,隻有這樣,你才可能做出正確、明智、及時的決策來。

第六,要學會安排工作的先後順序。當你知道什麼工作可以由別人來做的時候,你就可以把它們分配出去,不要再去費心考慮它們。對於那些剩下來的必須由你本人親自處理的事情,你也得分出主次和先後。

美國著名管理大師赫伯·西蒙認為:“決策是管理的心髒;管理是由一係列決策組成的;管理就是一係列決策過程。”正確的決策來源於對事實真相的準確把握,而不是在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兒上耽誤工夫。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彼特·凱金說:“糊裏糊塗地決策,隻能糊裏糊塗地完蛋!”

所以,做決策一定要正確。

決策直接關係到企業的興衰與存亡、成敗與發展。

5.管理本質就是決策

韓非講過這樣一句話,“疑也者,誠疑以為可者半,以為不可者半”(《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這是韓非在兩千年前所說的很有思辨性也很令人玩味的一句話,韓非此話來自這樣一個故事:

魏國的君臣們在共商魏國應采取的對外方針。張儀主張魏國應與秦國、韓國聯合進攻齊、楚兩國;而惠施則主張魏應與齊、楚國團結起來,兩位臣子為此事爭論不休。群臣都傾向於前種意見替張儀說話,認為聯秦、韓攻齊、楚有利,沒有人支持惠施的意見。最後,魏王采納了張儀的建議,攻打齊、楚的事便這樣定了下來。惠施則堅持自己的意見,他進宮麵諫魏王,魏王說:“先生不必說了,攻打齊、楚國是件有利之事,全國都是這樣認識的。”惠施說:“攻打齊、楚國如果真有利,全國的人都能看到這一點,難道國中聰明的人竟這樣多嗎?如果攻打齊、楚的事不利,全國的人都認為有利,為什麼愚蠢的人這樣多呢?凡謀劃中的事,都是有半可半不可兩種可能性。現在全國的人都說聯秦韓而攻齊、楚有利這隻是事物的一半,但不應該固執偏見而看不到另一半可能性”。

上麵韓非所講的故事,實際上就是魏王麵臨了兩種選擇,一是聽從張儀的主張,實行魏與秦、韓國聯合一起出兵攻打齊、楚國;一是采納惠施的建議,實行魏與齊、楚的聯合。魏王必須在二者間做出決策。

這裏涉及的實際上是個決策問題。

美國學者馬文曾經做過一個調查。他向一些企業的高層管理者提出如下3個問題,每天花費時間最多的是哪些方麵?每天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在履行職責時感到最困難的是什麼?

絕大多數人的回答是兩個字:決策。

然而,對於一個公司來說,管理的本質就是決策,因此,決策並不是一件簡單或者說一蹴而就的事情。

下麵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一個科學的決策過程到底必須做哪些事。

決策的直接依據是研究的最後結論。

研究結論的直接依據是調查所得的真實狀態和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