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開展老年居家養老服務的原因分析(2 / 2)

(三)老人平均期望餘壽的延長使家庭養老負擔加重

隨年齡增長(特別是超過75歲之後),老年人口健康狀況有所惡化,患病率、傷殘率會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將更多地需要日常護理和生活照料。“高齡化”是未來的一個趨勢,可以預見的是,21世紀我國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養老負擔問題不會僅僅是經濟供養方麵的問題,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麵的問題也會日趨突出。

這表明,我國單純依靠家庭養老解決養老問題已不可行,而完全依靠社會養老,即機構養老,既不符合我國的文化,財力也不足以支撐。因而要將二者結合起來,“居家養老”應聲而出。

三、“居家養老”的優點及麵臨的問題

(一)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居家養老既可充分利用現有的家庭物質資源,如住房及生活措施等,又可根據老年人多年的生活習慣安排日常生活,節省開支,同時也有利於保證老年人生活質量。

(二)從文化傳統來看,養老院缺乏“家”的感覺,不符合中國人“葉落歸根”的傳統觀念,居家養老符合世界上多數老年人的傳統觀念,尤其是東方文化傳統。

(三)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居家養老有利於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在養老機構中的老人遠離自己生活過的社區,心理上易產生一種被家人和社會冷落的孤獨感;而且在養老機構中常目睹同伴們死去,產生額外的心理恐懼和精神壓力。在自己長期生活過的社區養老,熟悉的環境能幫他們保持原來的生活習慣,親朋好友、熟人也能使老年人精神愉悅。

(四)從社區的建設和發展的角度來看,在居家養老的過程中也能促進社區自身的建設和發展。可以充分利用社區資源,減輕政府負擔;可以提供就業崗位,調動社區的閑置資源,下崗者特別是社區大齡婦女得以再就業。

依托社區平台,根據老年人特點開展各類群眾性文化、體育、娛樂活動,開設老年大學培養老年人的學習興趣和愛好,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老年人通過在社區各類團隊的活動中、老年大學的學習,不僅可以減輕自身的孤獨感和衰老感,使他們感到自己仍是社會中的一位積極成員,而且能互相幫助,繼續為社會作貢獻,發揮餘熱,真正實現老有所樂。

我國的誌願者服務蘊含有巨大的力量,這在奧運、亞運等大型體育賽事以及地震抗災等事件中表現十分明顯。政府與非政府組織應該將這股巨大的力量常規化、製度化。我國可以以政府牽頭建立愛心積分,獲得較高愛心積分的公民在就業、稅收、公共產品使用等方麵將獲得一定的優惠,在整個社會培養誌願服務的氛圍。誌願者隊伍在居家養老服務中主要可以提供以下三種服務:一是安全檢查,每天上門探視獨居老人,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遇到緊急情況時及時給予援助;二是與老人聊天,緩解老人的精神孤獨;三是簡單生活照料,如代購日常生活用品、陪老人看病等。

居家養老模式具有諸多優點,但在具體實施中可能存在以下兩方麵的問題:

(五)思想觀念滯後

思想觀念的滯後主要表現在三方麵:首先是社會大眾的觀念沒有與時俱進,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公眾將家庭養老視為理所當然的選擇,將“進養老院”視為兒女不孝的選擇。這使得居家養老服務的理念無法得到社會公眾的認同,進而不能形成有效需求,無法產生規模效應與市場。第二是政府沒有認識到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將引發的種種問題,因而對養老事業的發展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第三是企業界與市場沒有對養老服務的市場前景、收益與風險做出合理預計,缺乏正確認識。

(六)政府扶持力度不夠

政府對養老機構的種種支持政策很多沒有落到實處,將養老機構定性為公益事業,投資了不能分紅、不能追求回報,違背誰投資誰受益的基本經濟規律。公共財政的投入總量與養老服務的快速發展相比力度不足,政府的支持不足使得民間資本不敢輕易進入養老這一投入大,回報周報長的領域。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公共政策的完善。

總而言之,居家養老這一模式既繼承了傳統家庭養老模式的優勢,又借鑒了機構養老的有益做法,具有諸多優點,可以利用社區照料來彌補家庭保障的不足。目前在試點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隻要將這些問題解決,居家養老必將成為一種可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有益模式。

(作者單位: 內蒙古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