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6年正式開始研製到裝備部隊,第三代戰鬥機殲-10經曆了18年時間。第四代殲-20隱形戰鬥機究竟從何時開始研製?目前隻能從F-22A的服役之路,大致能了解到第四代戰鬥機在研製技術上的空前難度。
1986年10月31日洛克希德公司的YF-22在競標中戰勝波音公司的YF-23後,第一架YF-22戰鬥機原型機在1990年9月29日首飛成功。以時間節點算,殲-20戰鬥機驗證機首飛相當於YF-22的首飛。如此看來,中國第一架四代隱形戰鬥機至少在上個世紀便開始論證立項,而它的首飛比美國晚了21年。
然而原型機首飛距離飛機定型和服役還為時尚早。1994年10月6日洛克希德公司開始製造第一架F/A-22的部件,到1997年3月6日才組裝完第一架F-22戰鬥機,這架被命名為“猛禽”的隱形戰鬥機正式量產則已經是21世紀了。在研製成功10年後,F-22於2001年8月開始投入批量生產。2005年F-22首次在美國猶他州服役時,距首飛已經過去了15年。
如此分析,或許殲-20最快的服役時間將會在2020到2025年之間,屆時殲-20的對手F-22會有了更新的發展,或許更先進的第五代戰機也開始進入研製階段了。顯然,未來的先進戰鬥機是一場時間、金錢和技術的競賽。中國一方麵不能在競賽中落後太多,還要避免為這場無奈的競爭消耗太多國力。
F-22A本身提供了一個值得警惕的信號。此前美國第三代戰鬥機F-16、F-15、F-18等總數高達數千架,生產時期長達近30年,而F-22A的預計生產數量最初不過295架,然而至今其產量尚未達到295架,F-22A的生產線卻已經關閉。2006年4月,美國政府問責辦公室估計,F-22的成本是每架3.61億美元,它反映出了F-22整個項目燒掉的金錢總量。當2007年7月31日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獲得一個總價值73億美元的F-22戰鬥機長期合同後,“猛禽”才總共得以生產出183架,每架成本約為1.776億美元。對於這個價格,連一直采購美軍最先進戰機的以色列空軍都表示:我們很想要F-22A,但它太貴了。
為殲-20付出的金錢值得嗎?
殲-20的總投入是多少?殲-10戰鬥機的單價與同級別美軍F-16戰鬥機相比,隻具有略微的價格優勢。殲-20或許不會有F-22A那樣高昂的價格,但對於發展中的中國仍是一筆不菲的投入。當殲-20首飛前,美國國防部卻宣布關閉F-22生產線,使其成為美國史上生產周期最短的戰鬥機。為殲-20繼續付出十幾年的金錢還值得嗎?
F-22A生產線的關閉或許更多是美國軍事工業集團從軍售的角度考慮。由於F-22A淩駕於第三代戰鬥機的實力,美國並不希望它的核心技術流失他國。從經濟和軍事利益角度,美國則更希望盟國與其分享F-35多用途戰鬥機。這種以F-22的某些技術打造的多功能戰鬥機將替代F-16、部分F-18早期型號和AV-8B垂直起降戰鬥機,成為和F-22搭配的中檔第四代戰機。如此不但可以讓盟國分攤巨額研製費用,獲得大量軍售利潤,也能夠讓盟國獲得相對先進的裝備以遏製未來的戰略對手。
第三代戰鬥機昂貴的研製費用曾迫使英國、德國、意大利和西班牙聯合研製“台風”戰鬥機。未來戰機無疑將會讓一個國家的獨立研製更加難以承受。然而中國有作為一個經濟大國的安全需求,又受限於不結盟政策和此前20年的教訓,必須擁有獨立研製未來戰機的能力。
作為一個渴望和平又從未侵占他國領土的國家,中國在20多年前曾判斷,和平和發展是世界兩大主題。然而發展不錯,20年內世界上卻先後爆發了多次大規模戰爭。中國保證了20多年的和平發展,卻在國家主權和尊嚴上多次受挫。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和常任理事國,中國的領土、領海權益和國家安全至今仍麵臨巨大挑戰,原因正是在國防投入上虧欠太多。
1993年“銀河號”事件,中國遭到美國毫無理由和權力的公然壓迫,被迫停船接受美國的檢查。最終檢查結果雖然證明美方完全是汙蔑,但美國最終也沒有向中方賠償高達1000多萬美元的高額損失。中國政府代表、中方檢查組負責人沙祖康在回憶中多次談到“窩囊”,根本原因就在於當美國軍艦和直升機將中國貨船團團圍住,使中國貨船根本無法靠岸、不得不停船接受檢查時,沒有一艘中國的軍艦和飛機能夠趕到現場。
1996年,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下令派遣兩個航母戰鬥群駛近台灣島,甚至駛入台灣海峽遊弋,以威懾和遏止中國大陸。1999年美國轟炸南斯拉夫大使館,2001年美軍飛機撞毀中國戰鬥機,同樣是基於中美軍事投入和軍事實力相差巨大的背景。
新中國成立60年來,即便是在最困難的時期,為尋求國家安全和道義支持的中國在外交上投入了巨額資金,也獲得了相當的成果,但幾十年來無論在台灣問題還是國家安全問題上已證明,外交如果沒有強大有效的武力作為後盾,將隻剩下抗議和妥協。最近一個月內中國公開報道了航母試航、殲-20隱形戰鬥機首飛和東風21D戰術彈道導彈時,顯示中國早在上個世紀末便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開始著手迅速扭轉局麵。
在中國威脅論和唱衰中國軍力交替的雙簧中,馬上有美國軍事觀察家宣稱殲-20是對F-22A的抄襲。俄羅斯新聞社則聲稱殲-20不過是“稍微縮短了與世界領先水平的差距”。的確,無論殲-10還是殲-20,它使用的發動機目前仍然由俄羅斯提供。
作為航空工業核心,航空發動機技術的確仍是中國的薄弱環節。對於一架戰鬥機平台來說,它在航程、速度、載彈量和機動性方麵的主要特性由發動機決定。從殲-20首飛時的機體外形看,最受爭議的是發動機部分。西方有軍事觀察家認為,殲-20戰鬥機的發動機似乎尚不能夠提供F-22A所具備的超音速巡航和矢量推進能力。
其實成都飛機公司殲-20的首飛已經證明中國完全有能力在第四代戰鬥機技術上獨立獲得突破。在發動機方麵,中國航空工業已經獨立研製出“昆侖”和“太行”發動機。如果殲-20戰鬥機未來以與F-22A相似的速度服役,中國完全有足夠的時間為殲-20提供一種符合第四代戰機標準的國產發動機。從今天中國GDP規模、外彙儲備和財政能力看,經費並不存在太大問題。更重要的是,殲-20的出現意味著求和平求發展的中國認可了這樣一個真理:和平是自強者的禮物,它不是免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