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更難能可貴的一點是,他的下屬來源複雜,派係林立,而他卻能居中調節,權力製衡,使他們都能一心為國為民,為自己效命。唐太宗李世民的權謀當然不僅僅隻是登極和用人兩方麵。他使人納諫,從善如流,以人為鏡而知得失;他統兵打仗,活用兵法,善以奇兵克敵製勝;他鞏固政權,加強“三省六部”製,將天下牢牢掌握在手中;他教育子女,作《帝範十三篇》,以求根正;他勤政廉明,禮賢下士,體恤民情,創造了空前的文明史詩。
就某一方麵的權謀而言,曆史上或許有許多名家皆在李世民之上,但就權謀的全麵和博大精深來說,李世民無疑是古往今來第一人。
看看現在的各種“人才信息”,動不動就要求是“碩士”或“博士”。誠然,博士、碩士的知識水平要更高一些,但這隻是整體比較,並不是說這些碩士、博士就一定能勝任工作,才能就真的比別人出眾。在我們周圍,所謂的“傻博士”難道還不多見嗎?用人唯才,然而,如果把才能用單純的文憑或學曆來衡量,未免太死板了。
日本著名企業家,西武集團的總裁堤義明用人的一項原則就是不盲目相信學曆,這幾乎是日本企業界人人皆知的事實。
他曾多次說過:“學曆隻是一個人受教育的時間證明,並不等於證明一個人真的就有實際的才幹。”所有經過考核進入公司的新職員,無論你是什麼學曆,頭三年都隻能派到很低的職位上充當小雜役。堤義明說,他們需要經過三年磨煉期,才可以進入其他部門任職。
堤義明這套3年定奪的人才篩選法,在西武集團年複一年地沿用。結果,很多人在進公司之前是來自於名牌大學,是許多大公司爭聘的熱門對象,經過三年的磨練,他們仍舊不乏聰明才智,隻可惜因為誤用了聰明條件,沒有好好地投入工作,結果表現平平,沒有能夠取得上級主管及同事們的信賴。而少數沒有學曆卻有職業誠意的普通人,卻學到了足以應付更高一級職務必備的技能,他們比所謂的聰明人有更好的出路和工作安排。
堤義明用人的成功之處,就在於所有的人進入他的公司後,絕對不能以學曆、金錢、血緣或其他人為關係取得晉升的機會,每個人在他的管理下,都享有同等的升遷機會。
這種做法,使西武集團內部出現一種很特殊的現象,就是沒有人會拿自己讀過什麼大學來炫耀,甚至誰也不提自己過去的學曆。他們都明白,隻要一邁進西武集團的門坎,學校的文憑就隨即成為一張廢紙。結果,公司內部一視同仁,彼此謙虛互愛,眾誌成城。
堤義明“不重學曆”還收到一個奇效,那就是無論有學曆或無學曆者都爭著到西武集團,對有學曆者而言,想憑自己的本事證明學曆與才能是成正比的;無學曆者也慕名而來,因為他們知道在西武集團能夠有用武之地,施展渾身才幹。
不拘一格提拔重用人才
人盡其才之策,對國家是大計,對企業公司而言,更是良策。
美國福克斯公司總經理史高勒斯屬下的一家資本達百萬美元的電影院,由於經營不善,虧損嚴重。有一天,史高勒斯為搞清楚原因,突然來到亞特蘭大城中的這家電影院。這時已是上午9點鍾,電影院裏隻剩一名年輕的小職員。史高勒斯問他:“經理在哪兒?”
小職員回答說:“經理還沒有來。”
史高勒斯又問:“副經理呢?”
小職員又回答說:“也沒有來。”
史高勒斯又問道:“那麼兩位經理都沒來,電影院現在由誰來管理呢?”
小職員回答說:“我在臨時管理。”
史高勒斯聽完後,當即對這位忠於職守的小職員宣布:“從現在起,我作為這家電影院的領導者,決定你就是這家百萬美元電影院的經理。”同時,史高勒斯又宣布對失職的兩位經理解職的處罰。不久,這家電影院就扭虧為盈了。
史高勒斯突然下訪電影院,了解到這家電影院真正虧損的原因就在於原來的負責人沒有責任心。由此斷定,隻要選擇一個責任心很強的人來管理這家電影院,就一定能夠改變現狀,扭轉局麵。他的暗訪無意中碰到了這位小職員。從他的身上,史高勒斯尋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東西,這位小職員就是他所需要的人才。於是,他當即宣布任命他為新的經理,這麼做的目的就是讓小職員知道,他用他的唯一原因隻在於他忠於職守。小職員明白這一點,當然就會多花精力和功夫,各方麵都更加賣力,這樣一來,電影院當然能夠扭虧為盈了。
人有才能,不激發就很難出得來,如果人沒有激情,就不能完全發揮出部下的全部能量,所以,激發才能就成為厚黑用人者的一大謀略。鼎鼎大名的漢高祖劉邦其實隻會一門學問,但就是這門學問,卻讓他得到了天下,坐上了龍椅。
劉邦,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年輕時遊手好閑。三十多歲當了一個小小的泅水亭長。秦朝末年,繼陳勝、吳廣起義後,劉邦與同鄉好友蕭何、曹參等殺死了沛縣縣令,舉行起義(先是投靠了項梁、項羽起義軍)。在推翻了秦王朝統治以後,又與項羽分庭抗禮,爭權天下,進行了為期五年的楚漢之爭,於公元前206年打敗項羽,登極稱王,建立了中國曆史上時間最長的朝代——漢朝。
劉邦在曆史上,總是給人一個流氓無賴、陰詐小人的形象。關於他的人品,我們無意去評論,單就權謀而言,他也給我們留下了一個疑問,劉邦到底是憑借什麼才能坐上王位的呢?
經過深入研究與分析,我們才發現,原來劉邦所精通的隻有一門權術,但就是這門權術,卻使得他足以擊敗“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楚霸王項羽,足以能夠龍袍加身,君臨天下!這門權術就是用人。毫不誇張地說,劉邦稱得上是古今中外幾千年來最懂得用人的權謀家。
劉邦自己也知道這一點,在一次慶功宴上,他對群臣說:“據我想來,我得天下的原因,須從用人上說。試想運籌帷幄,決勝千裏,我不如張良;鎮國家,扶百姓,運餉至軍,源源不絕,我不如蕭何;統百萬兵士,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是當今英傑,我能委以任用,所以才得到天下。”
劉邦的話不假,縱觀秦末豪傑,乃至整個曆史上的帝王將相,劉邦最善用人。他本無賴出身,文不能文,武不能武,如不是善於用人,又怎能當得上皇帝呢?既然劉邦用人權謀如此之奇妙,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在用人方麵到底有何過人之處。
一、用人不拘一格
劉邦用人不拘身份、地位,唯才是用。張良、蕭何和韓信被劉邦稱為“興漢三傑”,他們是他建功立業、改朝換代的最得力助手。張良原是韓國貴族,曾結交刺客狙擊秦始皇於博浪沙(今河南原陽),他曾向劉邦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韓信等軍事力量的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徹底消滅楚軍,均為劉邦所采納。蕭何原為沛縣小吏。曹參輔佐劉邦起義,當起義軍進入鹹陽時,蕭何不但及時規勸劉邦不能貪圖享樂,並用政治家、戰略家的眼光,迅時取出秦政府的律令圖冊,很快地熟悉了各種法律條文和全國山川險要、郡縣隘口等情況,還推薦韓信為大將,自己以丞相身份留守關中這一戰略後方,源源不斷地向前線運送兵源糧草,終使劉邦在楚漢戰爭中取勝。
韓信是貧困潦倒的流浪漢,曾在項羽部下當一名管糧草的小官,他投奔劉邦後很快被重用。韓信出任大將後用兵如神,屢建戰功,成了劉邦打敗項羽最關鍵性的人物。正是由於劉邦廣集良才,任賢使能,才使他的麾下聚集了一個由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出身和閱曆的賢能人物組成的強大人才集團。諸如,陳平出身貧困,做小官時貪汙受賄,且與嫂子關係暖昧,素有“盜嫂受金”之譏。他投奔劉邦後,被任以護軍中尉之職,他曾建議用反間計,使項羽不用謀士範增,並以王位去籠絡大將韓信,為創建漢王朝霸業作出了重大貢獻。曹參是沛縣的一位小吏;周勃以編席為業,兼當吹鼓手幫人辦喜、喪之事;樊噲是宰狗的屠夫;灌嬰是布販;夏侯嬰是馬車夫;彭越、黥布是強盜;叔孫通原是秦王朝皇帝顧問的博士;張蒼是秦王朝典掌文書檔案的禦史,等等……這些人成分複雜,出身各異,但劉邦卻能信而用之,這一方麵說明劉邦用人的標準明晰,就是有人有能就行,另一方麵,這些人性格各異,脾氣迥然。而劉邦卻能讓他們和平共處,一起為自己效命,足見劉邦真正的過人之處。
二、根據人才特點分配工作,人盡其才
劉邦善於識人,更善於用人,他能根據人才的特長分配工作,讓他們發揮自己的特長,人盡其才。對於身邊的下屬,劉邦更有深刻的了解。
劉邦臨死前,呂後問劉邦,他去世以後誰能輔佐幼主劉盈治理天下。劉邦說:“蕭何年老了以後,曹參可以繼任。”
呂後又問:“曹參以後誰可接替?”
劉邦說:“王陵可以接任,但是他太厚道老實,要讓陳平幫助才行,陳平足智多謀,可補王陵的不足,但要他獨當全局,還難以勝任。周勃文化水平低,但為人樸實,以後幫劉氏安定天下的,非他莫屬,可以任用他為太尉。”
劉邦的分析很正確。在他死後,以上這些人的表現和劉邦的分析基本一樣。
三、適時用人
劉邦用人學問中最獨到的一點是,他通常能根據不同的時期與形勢,采取不同的用人策略。這從他對韓信的態度和使用上可以清楚地看出來。
當勢力薄弱時,卑躬屈膝。韓信初到漢營時,還屬無名小卒,劉邦看不起他。但他聽蕭何說韓信是一個大將之才,可以幫助他打天下時,馬上放下了漢王的架子,築了一個高台,舉行隆重典禮,畢恭畢敬地拜韓信為大將,並向全軍宣布說:“凡我漢軍將士,今後俱由大將軍節製,如有藐視大將軍、違令不從者,盡可按軍法從事,先斬後奏。”那種謙恭卑順的樣子,令全軍上下莫名其妙。
當形勢不利時,慷慨讓步。漢高祖四年,這時劉邦在成皋戰場失利,急需把韓信、彭越等部隊調來支援正麵戰場。不料此時已攻占齊地的韓信,正巧派使者來,要求劉邦封他為“假王”,以鎮壓齊國。劉邦大怒道:“怪不得幾次調他一直按兵不動,原來是想自己稱王!”這時正在身旁的張良、陳平趕緊用腳踢了他一下。劉邦恍然大悟,急忙改變口氣,對韓信的使者說:“大丈夫平定諸侯,做王就該做真王,為何要做假王呢?”於是派張良為特使,正式封韓信為齊王。韓信受封後,果然高高興興地率兵來參加正麵戰場作戰。
當功成名就後,心狠手辣。劉邦稱帝後,大封自己的同姓弟子為王,同時總認為那些在戰爭年代封的異姓王公,居功自傲,藐視皇帝。於是決定先拿韓信開刀,除掉異姓王。於是,劉邦在高祖六年,宣稱巡遊丟夢澤,約定在陳地會晤諸侯。當韓信奉命到來時,劉邦以有人告他謀反為由,令武士將其拿下。當韓信申辯時,劉邦厲聲說:“有人告你謀反,你敢抵賴嗎?”把韓信押回洛陽後,因查無實據,便把他降為淮陰侯,軟禁在京城。呂後洞悉劉邦的心意,在一次劉邦出京平反時,把韓信誘到長樂宮殺掉了。
劉邦的用人權謀,既有坦誠恩惠,又有詭詐刁滑,作為一位出色的權謀家,這些用人策略的交替使用,是其事業成功的重要基礎,是其一掌乾坤,登極封王的關鍵所在。
劉邦在曆史上,無疑是獨樹一幟的,他不像曹操、李世民那樣文韜武略兼而有之,身先士卒,垂範天下;也不像康熙、朱棣那樣借助龍脈相承,挾先人之餘威而君臨天下,他所憑借的,隻是一門用人之術。
毫不誇張地說,在用人的謀略方麵,劉邦堪稱是古往今來的第一人。他不僅懂得識人,而且善於用人,他把“用人權謀”作為一個係統來研究與運用,能根據不同的曆史時期和處境遭遇,來確定自己的用人策略,以不變應萬變。他的用人權謀,已單純從個體的“人”抽象出來,不從人的角度出發去談論用人,而是從謀略體係的角度去用人,如此高明的用人權術,試問天下又有幾人趕得上呢?
研究了劉邦的用人權術,我們才終於深悟,原來劉邦得到天下,完全不是一個偶然,他也有自己稱雄天下的資本。他將這門權謀研究得頭頭是道,運用得淋漓盡致。
從這一點而言,劉邦無疑是做到了一騎絕塵,當占中國曆史上厚黑學家的第一把交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