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麵對難纏下屬,學會以柔克剛(1 / 3)

領導者對待下屬,不能一味采用強硬手段,很多時候該柔就得柔。尤其是麵對那些難纏的下屬,必須講究些策略。有時候,一些“柔和”的管理技巧,比鐵血手腕來得更加有效。

躲開“惹不起”的人,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厚黑學主張“厚”,強調“忍”,“忍”是一種積蓄力量的方式。忍一時仿佛是吃了虧,其實,一個人敢於吃虧,不去占便宜,討好處,也許就占到了最大的好處。因此當麵對某些“惹不起”的人時,厚黑者主張“走為上”的策略——“躲”。

避開亡命之徒

亡命徒是生活中最讓人頭痛的一類人,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走極端,拿生命做賭注,不怕付出任何代價,是一種心理變態的人。這種人層次很低,品質惡劣,自以為是,以老子天下第一自居,蠻橫不講理,很難對付。

亡命徒的典型語言就是:“死都不怕,還怕活著!”“今天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有我沒你,有你沒我。”“隻要給我留一口氣,總有一天會剁了你。”這樣的人為不大一點事,就敢下毒手,拚個你死我活,所以惹上亡命徒就會給我們帶來數不清的麻煩和損失。在亡命徒眼中,倫理道德、正義、法律一錢不值,他們無所顧忌,還有什麼能夠壓服他們的呢!

不跟亡命徒較勁,主要原因是為了不攪亂我們的正常生活,而不是懦弱害怕。我們多數人都是有正經事要去辦的,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就不能與這類人較真,否則會耽誤了大事。

與亡命徒計較是最沒有價值可言的,這種人視生命如兒戲,置公理於不顧,與這種人發生衝突一點好處也不會有。聰明人不會作無謂的犧牲,不會卷入沒有價值的衝突。社會自有正義在,秩序自有法律來維持,亡命徒遲早會受到懲罰的。但我們在日常交往中,還是盡量去識別亡命徒,避開亡命徒為妙。

亡命徒有兩種,那種明顯張揚狂暴的凶狠者容易被識別,或者可以從別人的教訓中了解到的亡命徒也比較容易避開。另外一種,是善於隱藏本性,潛伏在團體內部,平常看起來很蔫,偶爾才露猙獰的人。這種人自製力強,能把自己的本性埋藏起來,壓抑起來,遇到機會猶如幹柴烈火,會像火山一樣噴發出來,讓人措手不及。

看來,為了不受氣,很有必要與亡命徒在行為上把握好界限,在交往中保持距離。

我們在與亡命徒相處時,至少需要在行為界限上把握住以下三點:其一,要學會老老實實地做人,不輕易刺激或觸犯脾氣大、手辣心狠的人。把握住行為分寸,不給對方造成誤解和幻想的機會。其二,在衝突的苗頭剛出現時,要采取有效辦法補救,穩住對方情緒,消滅對方的火頭。其三,抓住對方欺軟怕硬、欺生怯熟的心理,巧妙地作出暗示,讓對方了解你的實力,曉得你的厲害,放棄拚命的念頭。

別去招惹潑婦

中國人習慣上把那些凶悍不講理的女人稱做“潑婦”。在女性群體中,潑婦是素質比較差的,也是很難對付的,不僅女士們怵潑婦,男士們也不容易“降”得了她們。觸犯了這樣的人,有理也講不清楚。一旦某個群體中有這麼個潑婦,在無法隔斷與她往來的情況下,人們都應該小心謹慎,在行為上把握好界限,避免與之發生衝突。

潑婦雖然都是極富個性的人,但她們也有許多共同點。第一,潑婦不是一般的女性,她們身上有更多的不受人歡迎的弱點。第二,潑婦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蠻橫不講理,無理也硬辯三分,與這種人講理,如對牛彈琴,無所反應,讓你拿她沒辦法。第三,潑婦臉皮很厚,甚至不要臉,更談不上尊嚴。她與別人發生衝突時,會馬上翻臉不認人,六親不認,不管你平時對她多麼好,平時與她關係多麼“磁”,即使你是她的丈夫或男朋友,她也不買你的賬。而衝突過去後,她還會恬不知恥地厚著臉皮與你套近乎,仿佛一切都沒有發生一樣。自己不要臉,也不給別人留麵子,反複無常,不易把握。但為了能在家庭、單位和群體中混下去,她也不得不采取了這種有點近似“能屈能伸”的處世手段。第四,潑婦在衝突中暴露最充分的就是一個“潑”字。她敢罵大街,讓所有的人麵麵相覷卻無所適從;她敢哭敢鬧,專門揭人的短處,哪句話難聽她就揀哪句話說;她把握不住分寸,不就事論事,擅長擴大衝突範圍,比如由你的一點而及其他,由你的現在而揭你祖宗十八代的老底,由你一個人而及其他相關的人;當她感覺理虧或者沒賺到便宜時,她會立即豁出去,尋死覓活,佯裝碰頭撞腦,喪失理智,甚至抓破自己的臉皮,揪散自己的長發,撕開自己的衣服,一副無賴之相。

誰能奈何這樣難纏的人?有人說要心狠點,手辣點,以硬碰硬,壓住潑婦的火焰,甚至有的做丈夫的常用“揍”的辦法來對付自己的“潑妻”。但據我們觀察,這種辦法很少奏效,隻能把事情鬧大,最終還是惹得一肚子氣。其實,潑婦也沒有什麼可怕的,這樣的人素質低,沒多大能力,在眾人眼裏沒有地位,沒有水平,與這種人站在同一水平線上計較沒有什麼價值。所以我們有點水平的人都應避開潑婦,這種避開在多數人的眼裏與“怕”是兩碼事。

避開潑婦最積極的理由就是“投鼠忌器”。投鼠忌器語出《漢書·賈誼傳》,意思是用器物打老鼠怕損壞了器物,不是怕老鼠,而是為了保護器物。對潑婦也是這樣,我們不去招惹她,不與她計較,是出於我們有正事要做,為我們的尊嚴和水平考慮,不要損害了我們這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不跟小人“較真”

小人之所以常常給別人氣受,甚至樂此不疲,主要是因為他這樣做是有所圖的。要麼是為了損人利己,爭得一些好處;要麼純粹是為了陷害別人,避免別人勝過自己,謀求心理上的平衡。由此可見,小人是有不同層次的。

有些生活在我們身邊的鼠輩小人,他們的眼睛牢牢地盯著我們周圍所有的大大小小的利益,隨時準備多撈一份,為此不惜一切代價用各種手段來算計別人,令人防不勝防,他們平時或許能潛藏在團體內部在背地裏做手腳,但猴子的尾巴終究藏不住,終有敗露的那一天。

小人是琢磨別人的專家,敢於為小恩怨付出一切代價,因此對付小人沒有一套辦法是不行的。

李林甫是唐玄宗手下常伴隨其身邊的一個奸臣,心胸極端狹窄,容不得別人得到唐玄宗的寵愛。唐玄宗有個喜好,他比較喜歡外表漂亮、一表人才、器宇軒昂的武將。有一次,唐玄宗在李林甫的伴同下在花園裏散步,遠遠看見一個相貌堂堂、身材魁梧的武將走過去,便感歎了一句:“將軍真漂亮!”便問身邊的李林甫那位將軍是誰,李林甫支吾著說不知道。此時他心裏很慌張,生怕唐玄宗喜歡上那位將軍。事後,李林甫暗地裏指使人把那位得到唐玄宗一句讚揚的將軍調到一個非常邊遠的地方,使他再也沒有機會接觸唐玄宗,當然也喪失了升遷的機會。小人的行為讓人莫名其妙,其心眼很小,眼裏容不得沙子,為一點小榮辱就會不惜一切代價,幹出損人利己的事來。

善於處世的人應該是一個善於對付小人的人。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立了大功,但他並不居功自傲,為防小人嫉妒,他格外小心。一次,朝中有一個地位比自己低的官僚要來拜訪郭子儀,郭子儀事先做了周密安排,因家中侍女成群,他讓所有的侍女到時候都避開,不要露麵。郭子儀的夫人對此舉感到不理解,問為什麼這麼做?郭子儀告訴其夫人說,這個官僚是個十足的小人,身高不足五尺,相貌奇醜,很忌諱別人說他醜。郭子儀擔心家女見了這個人會發笑,因而讓所有家女都躲起來。郭子儀對這個官僚太了解了,在與他打交道時小心謹慎。後來,這個小人當了宰相,極盡報複之能事,把所有以前得罪過他的人統統陷害掉,唯獨對郭子儀比較尊重,沒有動他一根毫毛。這件事充分反映了郭子儀對待小人的辦法既周密又老練。

要避開小人。小人固然厲害,但我們並不怕他,避開小人是因為我們不值得把太多的精力浪費在一些沒有價值的爭鬥上。一旦把握不好自己的行為界限,得罪小人,他就會想方設法來琢磨你,破壞你的正事,分散你的精力,使你不能安心於工作、學習和生活。所以,所有想幹好正事的人都必須繞開小人。

避開小人必須在行為界限上把握好以下幾點:

(1)識別小人,摸清他的喜好和忌諱;

(2)言行周密,有備無患,小心提防;

(3)關鍵時刻要多一個心眼。不要上小人的大當。

長了瘤子就要動手術,知道自己錯了就要改

人的一生,生病是難免的,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有病就要吃藥,長了瘤子就要動手術。如果怕苦怕疼,聽任瘤子越長越大,最終付出的代價,就可能是整個生命。同樣道理,過失、缺點,也如同我們身上的毒瘤,對它,也必須有敢於動刀子的勇敢精神。厚黑者指出,犯了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待錯誤的“不厚”、“不黑”的錯誤態度。

在18世紀歐洲的傳說中,有一位精通魔術的博士浮士德,為了獲得知識和權力,他向魔鬼出賣了自己的靈魂。歌德曾據此而寫成了《浮士德》。浮士德渴望生活,渴望人生的探索,為此,他雖明明知道靡菲斯特是個魔鬼,還是經不住他的誘惑。以把靈魂出賣給靡菲斯特為條件,在他的引導下,去經曆人生的各種境界。直到生命的盡頭,他才領悟,自由與為之不斷的渴望、努力,才是人生的價值所在。歌德寫的《浮士德》,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典型,是他對人生的思考。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某種意義上的浮士德。由於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個未知數,因此,生活對我們來說,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誘惑。上帝沒有給任何人以俯瞰一切的製高點,於是,人人都必須在人生的卦陣裏摸索前行,循環往複於成敗得失之間。為了走好這趟無法重複的人生曆程,不至於到生命的終結時尚未悟出這迷宮的路徑,就必須除了在接受人類代代相傳的經驗外,還要依靠自己的意誌、力量和智慧,在多歧的路口前做出明智的選擇,並在進入了誤區之後,冷靜地判斷,盡早省悟。所以,走人生的長路,要善於體驗,善於總結;既善於行,亦善於止。換句話說,就是要善於改過從善。

古語曰:“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此話不錯。事實上非但是常人,聖賢亦不能無過,堯薦舉了舜,而舜曾殺堯之子丹朱。至聖至賢如孔子者,亦有“於見南子”的緋聞。隻是聖賢比常人更善改過遷善,所以他顯得比常人偉大而英明。清人陳宏謀說:“過則勿憚改。過者,大賢所不免,然不害其卒為大賢者,為其能改也。”如唐太宗李世民,並不是他個人的才能真的足以使他在幾十年的君主統治期內讓唐王朝達到繁盛。他最突出的品德,就在於知人而善納諫,集眾人的智慧而修其政舉,所以能善始而善終。魏征對他的幫助那是不說了,除魏征而外,勸世民為善的官員,以及李世民從善如流的事例,史不絕書。如禦史柳範不但彈劾李世民的愛子吳王恪畋獵傷民,而且麵折李世民本人也愛無度出獵,李世民“大怒,拂袖而去”,但想想畢竟此為實情,所以還是出來對柳範的批評表示接受。又如李世民剛即位,就下令修建洛陽行宮,準備行幸。給事中張玄素對他說,10年以前,是你平定了洛陽後把隋朝的宮殿付之一炬,現在唐朝的財力還比不上隋代,你卻仿效隋代大建宮殿,這樣看來,你竟連隋煬帝也比不上了!麵對這樣尖銳的指責,李世民卻也能點頭歎息說:“吾思之不熟,乃至於是!玄素所言誠有理,宣即為之罷役,後日或以事至洛陽,雖露居亦無傷也。”這是多麼難能可貴。唯其如此,李世民才博得了一個“明君”的青史之名,成為曆史上可圈可點的皇帝之一。古人有“日知其非”,以“新我”勝“故我”之說,韓愈所謂“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說的也正是這個意思。

應該說,一個人隻有具備了改過遷善的能力,他才可以算是一個有自我意識的人,一個精神健全的人。就像一個人的肌體,如果健康而正常,則它必定會具備吐故納新、自我調節的功能。例如,有的人患了肺部感染後並不自知。到檢查身體時,醫生告訴他曾患過肺病,已經自愈,肺部的鈣化點證明了這部分肌體是如何運用自己的力量奮力防禦,從而保護自己不受侵蝕。患過甲型肝炎的人,肌體中會從此產生抗體,使同類病菌無法再行肆虐。改過遷善,正是與此有同等意義的人的精神上的自我調節功能。一個精神、心理健康的人,必定是一個善於自我調節的人。

所以,人不要怕自己犯錯誤,也不要為自己老是後悔而煩惱。當一個人感覺有愧於心時,其實他應該是絕對無愧的,因為他精神上的“自愈組織”正在戰勝“病毒”而取得優勢。因此,怕就怕一個人不肯運用這種調節功能,不肯自我譴責。古人雲,“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做錯了事不思悔改,這才真正變成了過錯。

改過遷善,是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而且必須遵守和施行的原則。尤其是對於那些所謂“浪子”,意義更為重大。古人雲:“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種’字,彌天大罪,當不得一個‘悔’字,”民諺更有“浪子回頭金不換”的說法。借別人的傘,必須立刻歸還。所有自己做錯的事,要有勇氣算在自己的賬上,要有勇氣不找任何的借口而立刻改正之。古時的皇帝曾經以下“罪己詔”的方式,收攏民心,重振自己的形象。這裏且不說它是否有權術的成分,的確,堂堂正正地承認自己的錯誤,表示自己悔改的意向,非但不會因暴露醜惡而使自己失麵子,反而會因你的坦率、誠實而引起人們對你的敬佩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