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教學初探
教學園地
作者:羅桂秋
【摘要】隨著人類向信息社會的進一步邁進,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範圍越來越廣泛,社會對計算機應用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同時隨著計算機應用的進一步深入,對計算機應用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一般的計算機基本操作、文字錄入以及編輯等已經是一般人都具備的基本技能。因此職業學校計算機應用專業麵對飛速發展的計算機應用技術,越來越高的社會需求,在課程的教學及設置上也應及時進行必要的調整。
【關鍵詞】職業教育;計算機;社會化;教學改革
2005年國務院頒布的《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強調:“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明確提出:“根據市場和社會需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合理調整專業,大力發展麵向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專業,大力推進精品專業、精品課程和精品教材建設”等要求。這對於探索中等職業教育計算機專業的規律和特點,創新職教教學模式和課程、教材體係,推進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和深遠的意義。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調整計算機應用專業的教學及課程設置呢?關鍵因素有四個:教學目的、學生特點、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教學條件。
一、中職計算機教學的目的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從事理論研究和係統開發,而應注重於一些基本技能的應用。因此,計算機教學應側重於計算機應用知識與基本要領的掌握,側重於基本方法的訓練及計算機自學能力的培養,注重社會實效,注重學生實際操作應用能力,注重開設實用的應用軟件課程,除必須的計算機基礎理論知識和計算機操作應用能力外,減少沒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理論課程和一些被淘汰和將被淘汰的理論和軟件課程的開設,以減輕學生、教師的負擔,提高學習效率。
二、學生自身學習基礎及其相關能力
在職業學校,大部分學生的自身知識水平非常薄弱,基礎差,接受能力差,並且存在著厭學現象。他們的知識水平意味著他們不可能接收技術非常深奧的、純理論性的計算機專業知識,所以,中專學校的教育既要適應社會的需求,又要顧及現階段中專學生發展的需要。主要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社會能力及其它關鍵能力為目的,其理論基礎是德國職教專家費雷德·海因裏希教授倡導的項目教學法的理論。中專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數據邏輯分析能力都較弱,對理論課的學習不感興趣,課堂上的理論講授效果不理想。在設計和製定項目的課程任務時,把知識點和中專學生不需要係統學習但需要部分掌握的內容融入其中,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參與的創造實踐活動,注重的不是最終的結果,而是完成項目的實踐過程。所以應該開一些社會實踐類的課程,使學生邊學習,邊實踐,實行理論實踐相結合,使學生認識到自己學習的知識的重要性,也使學生了解到自己知識掌握的程度如何,來刺激學生的學習。這樣最好與企業相結合,或者學校自己建立實習基地,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三、中職計算機教學的內容
中等職業學校的計算機教學應教什麼內容呢?應以"學生有一技之長"為主導思想,在課程設置上,注重社會實效,減少理論課程,多開設計算機應用軟件課程,增強應用技能培養,知識麵不要求太廣,但一定要突出專業特色。隨著計算機的不斷普及,走入家庭,以及電腦培訓方式的社會化(普通職高、短期培訓等),大多數學生、在職職工、幹部,掌握了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和應用,普通的計算機應用人才(電腦錄入員、電腦等級操作員等)的社會需求將會逐漸飽和,而行業性質或專業性質較強的計算機應用人才卻相對短缺,針對這種現象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采用分層次教學,在滿足一些要求參加對口升學的學生學習的同時,也要加大就業班學習專業知識的力度。現在計算機知識的更新日新月異,職業學校學生在校學習時間最多也隻有3年,有的甚至2年的時間。學生在第一年時間學習的知識,由於版本不斷的升級到第三年時也許已經落後,所以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開設選修課,或者考察一下社會培訓班的辦學經驗,辦一些短訓班,使在平時所謂“吃不飽”的同學再補充點“營養”,使學生的知識根基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