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教學初探(2 / 2)

在課程設置上,注重社會實效,減少理論課程,多開設計算機應用軟件課程,增強應用技能培養,知識麵不要求太廣,但一定要突出專業特色。中等職業學校的課程改革的目標應該是“以行業需求為導向,以行業能力為標準,以學生為中心”;堅持計算機課程設置為校企結合、工學結合、產教結合的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服務;形成結構合理、形式多樣,靈活開放的計算機課程體係;從而使專業課程具有了明確的職業性、崗位性、針對性、實踐性和靈活性;以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和職業態度。因此,學校可以跟據自已的情況,大膽起用校本教材。

從以下幾個方麵考慮校本教材的編寫:

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以行業需求為導向,以能力為標準,以學生為中心,以就業為目的。

教材編寫的原則:把國外職教先進理念與我國職教實際相結合的基礎上,采用“動中學”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思想;以“能力為基礎”的教學內容;教材突出實用性、實踐性、先進性、可擴展性。

教材編寫的特點:重案例,輕理論;重能力,輕知識;重操作,輕係統;重實作,輕講解。改革知識性、係統性、規範性、完整性等傳統教材的編寫模式;不要將課程的所有命令、所有參數、所有功能、所有注意事項都寫完;不要寫成軟件說明書或使用手冊,要給學生留下思維間。

教材以培養學生掌握操作技能為宗旨,著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每本教材又要體現職場安全和健康的內容;教材大量突出訓練方法,具有大容量的訓練內容;教材將體現對學生的能力鑒定;

教材編寫的結構:以任務驅動式的模塊化編寫方式,圖文並茂,能用圖示就少用文字,放棄以知識連貫的章節編寫方式,避免大篇幅的文字描述,簡單的盡可能少講,更多地給學生留出練習空間。主要包含以下幾個層次:

第一層:模塊

以專業能力標準為模塊依據,強調綜合能力,突破知識界線,一個模塊能完成幾個功能任務。主要寫明:本模塊包涵什麼內容,重點是什麼,要求學生達到什麼能力,解決什麼問題,掌握什麼操作,完成什麼會務等。

第二層:任務

將一個或多個知識點組成一個完整任務,一個任務可大可小,隻要解決一個問題,完成一項功能。明確提出本任務要學習的知識內容,要完成的具體操作,讓學生帶著任務去學習知識,在具體操作中鞏固能力。

第三層:活動

在任務中貫穿活動,做到講練結合,含想一想、做一做、練習與思考、上機操作等,以幫助學生思考、理解和消化本任務的知識點。

四、教學條件

對我們影響最大的應該是師資條件和實驗條件。目前計算機應用專業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師資問題。麵對IT業的巨大誘惑,一般計算機應用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大多不願選擇到中等職業學校當老師,這是實際存在的問題。

(一)計算機專業教師素質要求目前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教師嚴重短缺,教師教學負擔過重,這無形中犧牲了教學質量,降低了學術水平。因此學校必需要求計算機教師注意計算機的發展動態,不斷更新知識,提高自己的業務。同時學校要注意組織對專業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進行業務培訓,促使他們很快地學習新的專業知識,掌握新的應用軟件。

(二)大力改善計算機教學環境在硬件環境上下功夫。應將多媒體教學設施引進機房進行教學,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議建立集教學和上機功能於一體的大多媒體階梯教學機房。

總之,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是一項綜合工程,實施者的知識、能力和認識方麵的因素影響著改革的成果,同時也是受當時當地經濟發展的製約。我們計算機專業教學改革中受各種條件限製,還存在許多問題,這需要在今後的課程改革中不斷探索,不斷完善,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