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2010年6月,寧波象山縣被批準為第七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成為象山縣“中國開漁節”的重大節慶平台,它以海洋漁文化的為主體內容及活態傳承特征,以擔當著國家珍貴的海洋漁文化活寶庫的重任作為保護典型,可見價值斐然。海洋漁文化保護實驗區就是通過對以活態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科學保護,以達到對海洋漁文化進行整體性的保護。[5]而保護區的核心是生活在其中的廣大人民群眾,他們是既是海洋漁文化的創造者,又是其保護者,他們通過對自己海洋漁文化再創造的過程,提升了對海洋漁文化價值的再認識,從而受到了更加深刻的教益。
3.3通過展演傳播達到教育目的
在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海洋文學藝術作品、海洋民間習俗、海洋節慶活動、海洋民間傳統技藝、海洋信仰等展演和傳播的過程中,就達到了其教育意義,
僅舉浙江省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民間傳統音樂,有嵊州市的嵊州吹打、舟山市的舟山鑼鼓、岱山縣的海洋號子(舟山漁民號子)、象山縣的海洋號子( 象山漁民號子)等。這類民間傳統音樂,都是漁民、船工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實踐中自發創造的一種文化現象,有著與眾不同的獨特風格和強烈的海洋生活氣息,充滿著漁民(船工)的樂觀主義精神和雄壯、豪邁、樸實、奔放的個性。有著鮮明的海洋文化特征,具有厚重的曆史價值和獨特的藝術價值。
如,被列為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舟山鑼鼓”,就是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藝術瑰寶。相傳最早起源於航海,後在鄉裏民間各事慶典及漁民祭海等活動中廣為流傳。解放後,經過藝術加工改進而搬上舞台。在1957年莫斯科舉辦的第七屆世界青年聯歡會上榮獲世界民間音樂比賽金質獎章,從此走向世界。舟山鑼鼓表現出東海漁民那種豪爽粗獷的性格、戰風鬥浪的驚險壯闊場麵以及航船攏洋等歡騰熱烈的氣氛。使人受到深刻的精神感染和心靈震撼。
又如,被列為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溫嶺大奏鼓”,是浙江溫嶺箬山漁村的傳統民間舞蹈,大奏鼓舞蹈動作粗獷而滑稽,邊奏邊舞,舞者全為男性,服飾打扮卻是女性,舞蹈動作的扭捏作態,與激越粗獷的音樂旋律形成強烈的對比,展示出世代與風浪較量的漁民們的樂觀和豪邁,具有獨特的地方色彩。大奏鼓已有360餘年曆史,被收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曾被拍入電視專題片《漁村小敘》,在中央電視台多次播放。《大奏鼓》對研究我省的民間舞蹈和民間習俗以及人居遷徙、文化傳播都有著重要的價值。
總之,作為滿足沿海各地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優秀的海洋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和精神成果,它在公民海洋意識教育的實踐中將呈現出極高的價值功能和研究實效。在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展演的同時,不僅使人們陶冶情操、愉悅心情、振奮精神,還提升了公民的海洋意識,充分體現了我省公民的文化自覺和參與熱情,這便是一舉兩得,實現了雙贏。
參考文獻:
[1]蘇勇軍.文化經濟背景下海洋非物質文化與旅遊產業互動發展.三江論壇,2011(6)
[2]張朝華等.民族民間藝術資源與區域海洋文化經濟.浙江海洋學院學院(人文科學版),2008(3).
[3]謝安良等.寧波全麵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係.寧波日報, 2011(12).
[4]王巨山等.近年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概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集刊,2011(1).
[5]方琳.一曲漁歌山月連——建設有象山特色的海洋漁文化生態保護區.寧波通訊,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