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浙江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公民海洋意識教育(1 / 3)

浙江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公民海洋意識教育

綜合管理

作者:高建平 華海坤

摘要:在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的背景下,加強公民海洋意識教育是不可忽視的研究課題。應集成社會各方力量,充分利用浙江省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和文化遺產,促使浙江省公民的海洋意識提高與海洋經濟建設同步發展,真正擔當起海洋大省的職責。本文就是以浙江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成果和平台為切入點,探索促進公民海洋意識教育的有效途徑,從而達到浙江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公民海洋意識教育獲到雙贏,為促進浙江省的海洋經濟建設做出貢獻。

關鍵詞:海洋 非物質文化遺產 公民海洋意識 教育

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靠海而生的人們經過世代的生活實踐和傳承,逐漸積累而成的,具有海洋特色的各種傳統文化形式,是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精神財富,也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海洋的特殊環境和地理特征,構成了海洋非物質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內容,涉及沿海人們的生產生活、民俗信仰、文化娛樂、傳統技藝等,因此,凡與沿海人們的生活生產息息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均屬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範疇。

自2004年我國正式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來,浙江省作為國家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綜合試點省份,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研究方麵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各項工作均走在全國的前列。其中,由於我省得天獨厚地理環境,處於天然的海洋大省,有著豐富的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也呈現出逐漸遞增的態勢,相關非海洋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也在學術界形成熱點。這都為我省公民海洋意識教育提供了有利的資源。

1.豐富的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公民海洋意識教育提供了載體

根據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定義:“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因此,中華民族擁有和創造的一切與海洋密切相關的物質和精神財富,都是中國海洋文化的組成部分,包括海洋物質文化和海洋非物質文化。而悠久的海洋文化曆史以及不同海域的多元化生態,使得我國形成了精彩而厚重的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1]

浙江還是個海洋大省,毗鄰海域麵積26萬平方公裏,相當於全省陸域麵積的2.6倍;擁有6696公裏長的海岸線,占全國30.7%;麵積500平方米以上海島2878個,居全國首位;浙江沿海地級或以上城市有6個,海洋資源蘊藏非常豐富。作為國家綜合試點省份,十多年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無論在健全組織機構、完善立法與製度建設、建立四級名錄保護體係等方麵均有很大的突破。建設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保護區、傳承基地和傳統節日保護基地等,如杭嘉湖蠶桑絲織文化、象山海洋漁俗文化、普陀山觀音文化生態保護區和安吉生態博物館,還有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經典景區、景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實踐更加成就斐然。這其中,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占據著很大的比重,因為我省海洋經濟的發展及其海洋文化的特殊性,使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多關注和重視。

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特有形式展現著海洋人張揚個性中的開拓進取、樂觀開放、鍥而不舍、信譽至上和兼容並蓄的精神等,這些都是海洋人所特有的無比珍貴的文化精神財富,也正是公民海洋意識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充分挖掘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所宣揚的樸素、善良、剛毅、果敢等人文精神元素,並有效地融合豐富的海洋經濟資源與厚重的海洋文化資源,為公民海洋意識教育提供豐富的精神內涵。同時,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與沿海地區人民生活密切相關,或以口頭、或以動作方式世代相承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它包括了與海洋有關的民間文學、藝術、技藝和民俗活動、傳統節日慶典等,這些獨特的傳承方式,正為公民海洋意識教育提供了良好平台和載體,如能很好的結合與利用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良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