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議天津市旅遊業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2 / 2)

另外,旅遊景區道路、看台等人為建築的修建會使地表土層硬化,嚴重影響地表水的下滲和水循環係統的自然更新,會造成地下水位下降,陸地淡水浪費嚴重。景區遊覽線路的開辟勢必會破壞地表植被而降低植被覆蓋率,這又會帶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景區環境質量下降等生態問題。

3.天津市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對策建議

3.1加強政府對旅遊業發展力度,完善相關配套設施

旅遊業是一個係統性工程,需要政府正確合理的規劃與建設。首先,天津市旅遊業的發展呈現區域化的特征,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地方政府往往是各自為政、條塊分割,區域間優秀資源的共享和交流甚少。為了突破這一發展的瓶頸,需要天津市政府的各個機關,包括旅遊局、房管局、風貌辦等單位協同合作,加強區域間各種旅遊資源的合理調配,實現技術合作以促進各項基礎設施的創新建設,力求在推動旅遊業發展的同時,兼顧環境和資源的友好型保護。重視並加強可持續旅遊的支持力度,統一籌劃建設保障旅遊業發展的基礎配套設施,促進天津市旅遊硬件建設一體化進程,加快旅遊業發展步伐。

其次,政府要通過加強法製建設提升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依法治國是我國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而旅遊業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製定符合天津市基本情況的《旅遊法》是發展旅遊業的必然趨勢,也是將旅遊業的管理納入法治軌道的基本要求,對破壞自然與人文環境的旅遊資源開發行為,應以法律來進行約束。

3.2加強人文與自然環境保護,提倡綠色低碳旅遊

各地旅遊業都有其特色,如天津市旅遊業的特色就來源於在中國走向現代化進程中,天津在城市建設、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創新、工農商業推進等方麵取得了若幹個近代中國發展史上的第一,形成天津在近代中國發展史上的巨大影響力,產生“近代中國看天津”這一旅遊品牌。1860 年被辟為通商口岸以來,天津建造了大批曆史風貌建築群。在每個以曆史風貌建築群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資源中都承載著一段曆史,這些記錄著中國近代文明的旅遊名勝,讓天津成為遊客了解近代中國的最佳選擇,形成了“近代中國看天津”旅遊品牌的核心內容之一。但我們在發掘這些傳統文化資源的旅遊業價值時,要切實做到兼顧環境因素的保護性開發,以免這些寶貴的物質文化載體受到破壞。

同時,要加大天津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與保護。截止2011年6月,天津市共計21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涉及傳統音樂、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共八個類別。天津市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出這個城市的創造力與曆史影響力,必將會成為人文旅遊的重要一部分,被遊客所推崇。所以通過政府或專門的機構積極出台措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使這些因非實體存在而更容易被破壞和忽視的文化資源能夠繼續富有活力地傳承下去。

積極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的、低碳的旅遊環境。良好的環境本來就是發展旅遊經濟的基礎和前提,但是由於天津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尤其是一些對環境有破壞和汙染性的產業發展,給當地旅遊經濟的發展帶來極大的破壞,並影響到了旅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邊治理邊汙染的發展理念已經不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也不為廣大人民群眾所認可。因此,我們不僅要加大人文資源的開發,而且繼續強調對自然環境的保護,避免以往對自然資源的單一索取等錯誤思想和實踐。唯有如此,才符合低碳理念的發展模式和思想,才能保證旅遊業的長期、可持續地發展。

切實改善城市的環境衛生狀況,凸顯天津優美的城市環境和民眾良好的精神風貌。所以,天津市政府要提倡低碳生活、低碳旅遊,加強對本城市地區的環境改善,特別是采取綠化種植和裁減高耗能產業等措施來確保減少霧霾天氣對人們生活及旅遊業發展的影響,營造一種綠水青樹、空氣清新的環境氛圍。

參考文獻:

[1]張慧.論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J].探索爭鳴,2009(8):32-33.

[2]吳祝霞.常州市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研究[J].常州工學院學報,2006(4):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