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議天津市旅遊業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1 / 2)

淺議天津市旅遊業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

綜合管理

作者:宋晶 劉燁

摘要: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快速發展,旅遊資源被破壞、旅遊區環境質量下降的問題也日益突出。為使旅遊業持續、健康、協調發展,本文以天津市為例,針對旅遊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問題,提出天津市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 環境保護 旅遊資源開發

現代旅遊業表麵的光鮮,並不能完全掩蓋其背後隱藏的缺陷——旅遊產業在依賴環境的同時,也在危害著環境,很多旅遊資源的開發都是建立在對大自然掠奪的基礎上的。傳統旅遊不計後果的粗放式經營管理模式所帶來的負麵社會效應,已經開始大規模湧現。鑒於當今旅遊業的這種狀況,很多研究或致力從事旅遊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的專家,已經開始在以實際行動扭轉旅遊業初期不合理發展的勢頭。體現在相關理論層麵,就是“旅遊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提出及其發展完善。

1. 旅遊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

人們將“可持續理念”運用到旅遊發展領域,就形成了“可持續旅遊”的概念,進而發展為旅遊可持續發展理論體係。一般認為,旅遊可持續發展,就是滿足當代旅遊者和旅遊地居民的各種需要的同時,保持和增進未來發展機會,其實質就是要求旅遊與自然、社會、文化和人類的生存環境成為一個整體,同時保證旅遊地生態環境、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性。

環境是指在旅遊活動特定的區域或範圍內各種因素的存在狀況和綜合作用的結果,主要包括旅遊資源狀況以及與旅遊活動有關的自然和社會文化兩方麵的因素。

旅遊資源和旅遊環境質量是旅遊業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旅遊對環境尤其是自然環境造成的嚴重破壞不僅會阻礙旅遊業本身的持續發展,而且也會帶來相關的負效益。因此,保護好優美的自然環境及人文環境,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

2. 天津市旅遊資源開發對環境的影響

2.1積極影響

改善當地環境質量。環境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旅遊業的發展,所以旅遊資源開發過程中應尤其注重美化當地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以吸引更多的遊客,創造更多的旅遊收入效益。天津市在推進旅遊業發展的同時,在旅遊景區所做的退耕還草、植樹造林、栽花養木、綠化園林、加強公共設施的建設等等,不僅使旅遊景區的環境得到極大的改善,還淨化了當地的空氣和地表植被,從而促進旅遊景區環境的良性發展。

保護當地曆史風俗。天津依靠自己悠久的發展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極為重視人文旅遊項目的開發,而這樣的景區建設是以保護和修複曆史文物為基礎的,所以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文化實體的消逝。例如,開辟天津古文化街景區時,政府部門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如何按照曆史原貌修葺和複建周邊建築的問題,所以當景區真正開門迎客時,那些年代久遠的古建築已經被修繕一新,這種對旅遊資源的開發過程實際上就是對現有文化載體保護的過程,在發展的同時也做到對其環境進行保護。

重新整合旅遊資源。鑒於傳統資源開發方式給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巨大災難,現代意義上的各項資源利用手段已經摒棄了原本粗放而不計生態後果的模式,逐漸趨於適度保護性開發和重新規整資源分布,旅遊業也不例外。比如,在開發濱海新區時,天津政府規劃中新生態城及其以東的濱海旅遊區作為旅遊資源開發的主陣地,大部分的景區建設都會集中在該區域,這就使得旅遊產業能夠在此取得集聚和規模效應,不會導致其他功能區因兼顧旅遊業發展而失去主打品牌。

2.2消極影響

空氣、水等資源短缺和環境汙染。隨著旅遊品牌的宣傳和景區的日益建設完善,旅遊者大量湧入,天津市接納的旅遊車輛日益增多,所產生的餐餘垃圾等消費垃圾也會增多。汽車等旅遊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尾氣驟然增多,甚至隨意堆放的垃圾嚴重超出了自然環境的自淨能力,逾越了環境承載力的限度必然會帶來汙染問題。而旅遊區內消費人群超出合理人口容量的增加,勢必也會增加物質消費,進而造成資源短缺。

易導致生態失衡。為了方便景點管理和吸引更多的遊客,旅遊資源開發者通常會在景點周圍選取大塊土地作為景區建設用地,如此一來便會強行占用動植物生存空間,使它們的棲息地環境日益減縮,部分物種的滅亡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