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物環境對文物保護的影響
綜合管理
作者:陳豔
摘要:文物古跡是人類發展史上最寶貴的文化遺產,是古代人類生存、生產的珍貴遺存。我國自古以來就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輝煌燦爛的人類發展史。從巍峨壯觀的萬裏長城,到沙漠中輝煌燦爛的敦煌壁畫;從山西武周山下的雲岡石窟,到西安的兵馬俑,這些曆史悠久的文物古跡無一不是無價之寶、驚世駭俗之作。然而文化環境的優劣與否關乎到文物的存在壽命,惡劣的生態破壞、嚴重的環境汙染以及不和諧的人為破壞讓我國的文物麵臨極大的威脅。本文主要從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兩個方麵闡述文物環境對文化保護的影響,並提出文物環境的保護措施。
關鍵詞:文物環境 文物保護 影響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擁有悠久文化曆史的文明古國,現今發掘的文物古跡不計其數,這些古建築、古墓群、石窟刻、古陶製品、古文化遺址、珍貴藝術品等都是具有學術價值和曆史機製的珍貴古物,然而生態環境破壞、環境汙染、人為因素等的影響,比如古建築的腐朽、金屬器皿的鏽蝕、石窟和雕刻的風化侵蝕、壁畫彩繪的脫落等,這些因素的存在讓文物的存在岌岌可危。文物環境是文物古跡本身與其存在的關聯的自然環境係統,它包含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兩大方麵,而加強文物環境的研究和保護勢在必行。
1.文物環境對文物保護的影響
1.1自然環境因素
大氣汙染。大氣環境中汙染物、酸雨、粉塵、二氧化硫、臭氧等因素是影響文物保護的關鍵原因。以酸雨為例,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大氣中經過化學反應和物理組合後隨著雨、雪、霜、霧等形式降落到地麵從而形成酸雨。酸雨是造成文物損壞的罪魁禍首,能夠加速文物腐蝕的速度,我國很多文物古建築和古雕刻中含有大量的大理石成分,酸雨對其的損害是無法估量的。四川的樂山大佛基岩,在30a酸雨作用下,平均風化侵蝕速率在0.2g/h·m2左右,也就是說被侵蝕的厚度達到2cm。酸雨除了對地麵的文物造成極大損害之外,酸雨降落地麵並滲透到地下後,對地下文物也產生極大的危害,酸雨中的硫酸和氮化物會導致土壤出現酸化,改變土壤的酸堿度,從而侵蝕地下文物中一些青銅器、鐵器、骨器等文物。粉塵是一種極細的顆粒,容易侵入壁畫、塑像的間隙中,從而汙染雕刻、壁畫等的藝術視覺效果,此外粉塵的沉積會破壞壁畫的粘合力,導致壁畫出現大麵積的脫落、褪色等現象。二氧化硫主要對石灰石文物的破壞作用較大,石灰石材質的文物表層接觸到二氧化硫後,使硫酸鈣重結晶體而產生壓力,導致表層被腐蝕脫落,一旦在受到水的衝擊,文物表麵就會變得粗糙,甚至走形[1]。
水汙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二氧化硫、氮化物等物質的汙染後,水體中會存在大量的酸、堿、有機汙染物等,汙水在循環排放的過程中滲透到地下對地下文物產生嚴重的危害,比如對地下文物中的古陶製品、墓葬、化石、青銅器、鐵器等造成腐蝕,降低了文物開發和貯藏的質量。
輻射線。輻射線能夠加速文物表麵快速老化,損害文物的質量,縮短文物存留壽命,輻射線中以紫外線的破壞力量最強。光環境中的輻射線既能夠減弱紡織類文物的顏色,降低紡織物的強度和韌性,陽光中的紫外線、藍光等誘導空氣中的一氧化氮、碳氫化合物形成光化學反應,從而產生少量有機醛類等強腐蝕力的汙染物質,一點一點地蠶食古文物。
微生物。在文物古跡中存在大量的壁畫、棉麻織物、木製品、紙製品、顏料等,這些天然的有機物質的表麵極容易產生微生物,比如硫細菌、鐵細菌等[2]。比如河北滄州的鐵獅子觀,由於長期裸露於露天環境下,鐵獅子出現大量裂痕,而微生物就是導致裂痕的關鍵。
1.2人文環境因素
振動及噪聲汙染。強大的噪聲引發振動,它不僅對文化環境產生破壞,對文物的安全保存也造成極大的危害。我國的一些古墓群、石窟等周邊環境中,經常由於人為的原因,比如大型機械運作、開山放炮、建築施工、交通工具等引起大量的噪音,從而產生巨大的報批振動、機械振動等,這些噪聲及振動的存在嚴重影響文物古跡的安全保存。在我國文物石窟周邊一般是廠礦的集中區域,這些廠礦在礦產開采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工程機械施工振動,這些噪聲引起的振動遠遠超過極限,比如龍門石窟、大同雲岡石窟等,這些石窟周邊還有大量的公路穿行,車輛來往引起的振動,雖然其產生的破壞作用並不明顯,但是長此以往,石窟岩體表層會出現大量的裂縫,削弱石窟結構強度,從而導致大麵積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