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旅遊業發展。文物古跡旅遊雖然帶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文物古跡中遊客數量過多、遊客行為素質的不規範也會造成文物古跡的損害。我國現存博物館有2000座左右,館藏文物1500多萬件,但是隨著近年來遊客數量的激增,旅遊旺季時不間斷地參觀,導致眾多文物古跡長期處於不受保護的環境之下,加之有些遊客行為素質偏低,隨意在文物上塗抹刻畫,極大地影響了文物的外觀視覺效果和保存品質[3]。遊客在旅遊旺季陸續參觀石窟,導致石窟長期暴露於酸性氣體腐蝕環境下,加速了壁畫的腐蝕、褪色。
2.文物環境的保護措施
2.1加強環境汙染防治
文物環境的保護要加強環保部門與文物部門的合作,采取科學適當的措施防治環境汙染,提高環境質量,使文物環境符合環境質量標準。首先,降低二氧化碳、硫化合物、氮化合物等的排放量。其次,積極治理水汙染,建立水資源保護區,從整體上解決我國水環境惡化的困境,並建立城市汙水處理係統,控製工業水汙染的排放和治理,管理好農業水汙染源,確保水質標準符合國家相關標準。第三,治理噪聲汙染。文物環境周邊要禁止大型機械、車輛、廠礦等的運作,減少噪聲引起的振動。倘若一些建築和車輛噪音難以避免,可以在產生噪聲的部件上安裝消聲、避振等控件。
2.2改善文物保存的生態環境
通過建立博物館或考古遺址公園的方式,對文物保護環境進行分類管理和保護,既有利於綜合化保護文物,又有利於改善文物所在地的生態環境[4]。對於處於生態環境較差的文物環境地區,應該積極采取改善生態環境的措施,比如植樹種草、建立生態保護區等。文物保護規劃應該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一致,對不同的文物要采用針對性的保護措施。比如大同雲岡石窟要改變周邊的酸堿大氣環境,控製遊客瀏覽量等。
2.3引進先進的文物保護技術和設備
當前的文物保護應該以防止文物受損為主,而文物修複隻是被動性的措施。為了降低文物受損概率,我國文物保護局應該積極引進先進的文物保護技術和設備,比如敦煌研究院就引進了環境監測係統,對進入莫高窟遊覽的遊客數量進行科學化監控管理;上海博物館引進了化學發光氮氧化物自動測定設備,能夠對博物館內陳列的書畫、古陶器品等進行長期監測,並根據檢測結果調節博物館內的空氣環境。
3.結束語
終上所述,影響文物保存的環境因素中大氣汙染是最大勁敵,其中的酸雨、風化、粉塵等破壞能力最強,在文物環境保護中應該著重考慮。為了科學有效的做好文化保護工作,國家環保部門和文物部門應該通力協作,以預防為主、治理優先為主要原則,加強生態環境和環境汙染防治,並製定嚴格規範的文物環境質量評估標準,科學統籌文物考古計劃,堅持文物原地保護,科學、有限度地發展文物古跡旅遊業。
參考文獻:
[1]遲暢.環境因素對文物的影響及文物考古環境保護問題探討[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3,38(2):11-13.
[2]單霽翔.大型考古遺址公園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0.
[3]王輝.環境考古:探尋史前時期的人地關係[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138).
[4]陳新民.談文物環境保護[J].中國文物報,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