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貴州城鎮化發展中民族文化適應研究(3 / 3)

具體講,在文化的互動中,作用與反饋總表現為無序與有序的糾纏狀態,不斷地將無序的作用與反饋導入到有序的係統中來。通常,某一文化體係對外來文化的介入並不是簡單地做出線性反應,而是透過文化自身的調整做出有利於本民族延續和發展的反作用。任何一種文化,其內部結構都是有序的,但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文化在界麵上發生作用及引起的文化反饋卻不一定是有序的,因為其中既有個人隨機性的因素,又有文化適應初期無序的作用與反饋,以及由此還可能形成新的作用。盡管連續呈現無序狀態是常有的事,但文化的適應最終總要達成。文化適應並不是說彼此之間再無界限,而是多種力量關係作用下達成的相對平衡狀態。如林耀華先生在《金翼》[3]中表達的生活的常態:徘徊在平衡與非平衡之間。在林老看來,變化不一定導致框架坍塌和社會無序,平衡是生活中的變態,而不斷地尋求平衡才是生活的常態。所以,文化適應是相對的,是一種動態平衡。但從總體上看,這種文化適應是必然的,文化不適應的現象隻是一個暫時表現。

從現實過程表現看,文化調適主要圍繞生產方式以及審美變遷這兩條線索展開,其結果是對發展著的現狀的適應。文化的適應總是在文化互動中得到結果。經過互動,相互進行接觸、碰撞和磨合,達成一種有序的適應狀態。當然,在這種互動適應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新的文化現象,或者促成原有體係的變遷。這種變遷的過程,其實質也是適應的過程。文化互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無時不在,是一個從無序到有序的狀態,是不同文化符號相互吸收相互借鑒的過程,也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張力博弈的過程。另外,不得不注意,文化適應又往往是以文化重構為依托的。在文化重構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看到,當幾種文化互動作用之後,會出現一個“次生文化”的問題,即麵對文化的變遷,文化互動 的雙方會以一個“第三者”的形式來協調互動不適的問題。文化適應的過程,盡管存在作用力懸殊,但其過程是雙向的。在工業化、城鎮化不斷改變傳統社區格局的同時,民族地區元素也在對這種新興的城鎮產生影響,並在某種範圍內形成自身的形塑力量。但是,麵對這種具有政府力量主導的城鎮化大潮中,民族文化在其過程多半處於被適應的地位,隻是這種被動麵的背後是民族文化的一種自我革新和自我突破以及自我堅守。所以,這是一種時間性概念下的自我持守與超越。

事實上,民族文化根植於現實生活之中,麵對變遷,其適應與否的話題皆與其生活秩序息息相關。工業化、城鎮化必然打亂民族社區原有生活的格局與常態,不適的反應必然出現,但隻要時間性概念的介入,並進一步把新的生活秩序建構起來,那麼基於新的場域性構建,一種適應的邏輯和必須性就無可避免地形成並發揮作用。所以,“工業強省”背景下的城鎮化發展,如果堅持生態主導型發展模式,兼顧文化多樣性生態保護,那麼民族文化適應的問題將迎刃而解。

參考文獻:

[1](法)皮埃爾·布迪厄,華康德.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2]瞿琨.場域理論與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發展[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32.

[3]林耀華.金翼[M].三聯書店,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