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的發展,城鎮化的推進,各種外部的文化力量就會不斷介入民族地區,對民族地區的影響較大。麵對這些不斷進入的因子和作用,當地的文化就會或以地域性或以民族性的方式對之做出反饋。在這個過程中,生活在其中的各民族人民的生活狀態也將出現新的現象。一般來說,以經濟力開道的城鎮化往往帶給當地人的是愉悅與困惑同在。一方麵他們感受到各種新鮮事物,滿足了審美新奇,感受到現代化帶來的物質滿足,也確實帶來了某種意義上的文明進步,因而愉悅;而另一方麵,在現代化因子不斷接觸傳統或民族性或區域性的文化形構時,就會使他們感受到不適,甚至會出現短期困惑:是該拋棄傳統,還是固守傳統?當各種新潮文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興起之時,引起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劇烈衝突,使得當地民眾處於一種觀望和迷茫的狀態。麵對令人眼花繚亂的新生文化事像,他們所做出的文化反饋行為往往是不自覺的。
總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入民族地區的各種外來文化,最初給當地民眾造成的是直接的感官刺激,滿足了其新奇感,帶來暫時性的愉悅和欣喜,而當新鮮熱度消退之後,部分民眾表現出的是一種潛層的矛盾與困惑,有一種傳統割離感。當然,這與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是相關的,不同的民族群體反饋出來的信息是不完全一樣的。傳統文化生態的變遷給人們帶來的是多重感受,文化的發展進步是令人欣喜的,然而文化的傳統變更與斷層卻難免出現陣痛。
3.生活秩序的重構:時間性概念下的持守與超越
民族地區的發展,尤其是城鎮化力量的迅速加入,當地社會關係和社會結構體係必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變化,有些變化是各少數民族所喜見的,而有的變化卻給他們帶去暫時的不適甚至是困惑。種種不適與困惑,多為文化上的反應,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各民族如何實現文化適應,值得我們認真關注。麵對各種文化現象相互介入,相互影響,由此而引出的一係列不適應的現象都會麵臨新的適應的問題。隻要外來文化對被介入的文化體係沒有構成解構的後果,那麼相互之間都會出現雙向的適應。文化適應的日常表現往往是一種自在的行為,是一種相互運動最後達成協調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中生活秩序的有序性是關鍵。
民族地區的文化形式多樣,適應的內容就會具有特殊性。民族地區內部本身就具有一套多元文化互動體係,盡管經過了曆史的磨合,各多元主體之間互涵互化,形成了比較穩定和諧的結構體,但從社會發展的動態性看,其民族群體關係也就具有了動態性,這種動態性就是一種調適的狀態。在這種內部調適持續的情況下,外部文化的介入,改變了原本的狀態,打亂了原有的動態平衡,甚至在外力過大的情況下會導致內部結構暫時的失衡,但原有體係仍在發揮作用,主體性的文化根基較深。文化本身具有自我適應、自我修複、自我完善的能力。作為一種自成係統的民族文化,在麵對異質文化挑戰、衝擊、剌激,麵對已經變化了的文化環境時,會或被動或能動地進行調整和適應,這稱為文化調適。文化的適應是在整合過程中實現的,在這過程中,對於異文化既有吸納,又有抗拒,對原有文化有所保留,也有所廢棄或發展。在多元文化的互動過程中,每個民族和某一區域對於異文化的態度,多少都會有保持各自文化邊界的心理,表現為民族認同與區域認同。在多元文化相互介入之後,它們之間在作用與反饋過程中,先是無序的反饋,再到有序的適應過程,隻是時間性元素的多寡影響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