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校體育場館資源開發的管理分析(2 / 2)

3.3 創新高校體育場館管理機製

高校的體育場館要推行產業化經營,必須對其現有的管理機製進行創新,通過多種創新管理機製的有機融合,以市場經濟和體育發展規律來激活高校體育場館的市場價值。首先必須明確場館資源管理單位或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獨立地位,減少行政審批,加速體育場館經營權與所有權的分離,逐步使高校的體育場館明確自身的市場職責,成為名副其實的市場主體,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要適應社會和市場的需求,必須依據體育場館自身的特點建立現代企業製度,明確體育場館相關管理人員的職責和權力,真正實現場館經營的自主化、社會化,以製度來實現體育場館的可持續發展。

向管理要質量和效益已逐漸成為當前企業管理機製的核心內容。高校體育場館要實現產業化經營,必須重視管理的作用,重視各類體育管理經營人才的引進和培養。積極引進專業的物業管理公司,實現體育場館資源在市場資源配置中的合理地位。因此必須轉變人才培養觀念,加快人才引進,實行競聘機製,積極采取請進來、送出去等形式培訓經營人才,促進場館管理的精細化、職業化。

3.4 理順與上級主管部門的關係

隨著目前體育產業化發展的趨勢逐漸加速,市場化、經營化的模式必然導致場館管理的行政體製進行變革。首先對於那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高校體育場館,其運營費用、維護保養等費用可由政府財政全額支付。其次可以采取地方財政適當補貼,同時又實行產業化經營的高校體育場館。一方麵高校體育場館的事業屬性決定了其可以每年都有一定的財政補貼,同時又可以創造較好的社會效益。最後是對外的整體承包及管理。通過設置場館承包法人的相關條件,在滿足高校自身場館使用的前提下,以招投標的模式將場館的經營、管理等權限在規定時間內移交給物業管理公司或社會團體來進行市場運營,專業管理公司或團體在經營中享有獨立的法人地位,管理自負盈虧。

3.5依據高校體育場館自身優勢,采取切合自身發展的經營模式

當前我國體育場館的產業化發展所采取的模式有很多種。調查中得知我省很多高校的體育場館實行的是承包製。即把自身某些場地資源對外承包以換取收益。這樣的做法有利於確定較為明晰的管理目標,有利於加強體育場館內部的經營管理。但需要注意的是承包製在核算體育場館資源社會效益時,其效益指標模糊,容易造成場館的產出效率低下。因此必須對場館資源進行專業而合理的評估,以此來對承包指標進行估值。

同時對外租賃也是較為常見的一種經營模式。租賃者通過合同約定租賃者的權限。這在一定程度上釋放了體育場館的市場活力。租賃者通過交付合同約定的租金並進行場地資產的維護外,在不影響學校正常體育活動開展的前提下,較少受到來自學校內部的各項行政命令的幹涉和指導,這就保證了其在市場競爭中有較大的靈活性和適應性,體現了經營者責、權、利三者的統一。

4.結束語

高校體育場館資源作為體育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發揮推進全民健身計劃的重要意義。大力發展體育產業,對於促進我省經濟結構的轉型和升級,豐富廣大群眾的體育文化生活有著重要意義。因此深化高校體育場館市場開放及經營管理的改革,充分釋放這些優質資源的社會價值,對於全民體育的氛圍及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著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馬宇峰.河南省體育產業發展的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1,2(35): 40-41.

[2]雷世民.河南省高校體育場館管理芻議[J].體育世界,2010,10:58.

[3]那海波. 高校體育場館對外有償服務若幹因素探析[J].江蘇工業學院學報,2004,3.

[4]王潁,趙清波,王新建.鄭州市群眾體育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3(6).

[5]韓兵.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內容和作用[J]. 哈爾濱學院學報,20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