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你想讓別人用什麼樣的態度去完成工作,就用什麼樣的口氣和方式去下達任務。多用“建議”,而不用“命令”。這樣,你不但能使對方維持自己的人格尊嚴,而且能使人積極主動、創造性地完成工作。即便是你指出了別人工作中的不足,對方也會樂於接受和改正,與你合作。
四、如何對待組員請假
組員經常請病假時,班組長應如何看待?對此,應有不同層麵的解答。一篇美國所做的企業調查報告顯示,班組員工請病假的原因,有70%是想休息休息,20%是其他因素,隻有10%才是真正生病,因此在態度上,作為班組長理應基於對員工的信賴,認定其確實生病無法上班,但在管理與輔導的角度上,則應協助員工找出請病假的真正原因,一同去麵對、去正確解決,否則等到“病入膏肓”(真正原因惡化),恐怕對當事人及班組長將都會是得不償失。
五、對待組員紛爭問題
一個班組內部存在競爭是必然的,隻有競爭,員工才會有危機感,才會有進取意識,才會有壓力,才會保持毫不鬆懈的鬥誌。作為班組長應該懂得:
(1)有限度地鼓勵紛爭
競爭是促進進步的內在動力。有限度地鼓勵紛爭,不一定要做出非常明白的表示,以暗示或默認的態度,即會讓紛爭的雙方獲得鼓勵。不過這種獲得上級鼓勵的紛爭,如果雙方不知自製的話,後果也是相當嚴重的。
鼓勵紛爭,應用於雙方都有爭勝的“野心”,欲求工作上的表現或建議。如果某個組員因“私心”介入的話,你應即刻出麵澄清、調和,阻止紛爭的擴大。否則,將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2)把紛爭看做考驗的機會
組長對組員的考核,平常當然是以能力、績效、品德等項目來評定,當組員之間發生紛爭時,也可看作考核的最好機會。此時你可從雙方所爭論的問題、立場、見解或動機,去了解他們的修養、氣度、眼光、忠誠等。據此作為你物色優秀人才的參考。
(3)兼聽則明公正評判
中國有句古話,“偏信則惘,兼聽則明”,是說隻有同時聽到兩種不同意見,才能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避免片麵性,得出正確的結論。
有不同意見,通過爭論,各抒己見,可以找出其中的缺點與瑕疵,加以彌補,可以肯定優勢,加以發揚。在對立的衝突中,方案得到不斷的修改、更新、完善、真正成為經得起推敲的最佳方案。
所以,沒有反麵意見時不宜草率作出決策。需要注意的是,班組長要引導好組內的競爭,如果造成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內部自相殘殺,那就得不償失了。
六、處理組員之間衝突
有的基層班組人多,工種多,因各種原因人與人之間出現衝突是不可避免的,並且有些還是積極的,但作為班組長,切不可因此就“視而不見”或“聽而不聞”,必須以認真的態度去預防、緩和和解決衝突,並引導他們向有利於組織目標的方向發展。
在一個組織中,人們為實現一定的組織目標,自然要產生與這一目標相適應的思想和行為。但千人千麵,每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又不是千篇一律的,各有各的思想方法,各有各的行為方式,但在統一的組織目標之下,其思想和行為大致可分為合作和獨斷兩類。
合作是指一方當事人希望滿足另一方當事人的程度,而獨斷則是指一個人(一方當事人)追求滿足自身需要的程度。根據人類行為的基本範圍,我們可以導出五種特定的解決衝突的途徑:對抗、和解、回避、合作及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