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同時代農民工能力的比較分析
本文所使用的數據來源於2013年本課題組在湖南省湘潭市九華經濟開發區進行的農民工問卷調查。調研問卷由湖南科技大學經濟學院江海潮副教授設計,項目組調研成員均經過較為充分的統計知識及調研知識培訓,調研成果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較高的準確度。本次調研共計發出問卷250份,回收236份,剔除漏答關鍵信息的問卷,實際獲得有效問卷207份,有效問卷比例為82.8%。總體來看,在被調查的農民工中,性別比例分布較為平均,男性農民工112位,占比53.59%,女性農民工95位,占比42.41%,戶籍以湖南省為主(83.6%),家庭規模多為4-5人(55.02%)。
參照劉傳江等人對於農民工群體代際的劃分,本文將20世紀80年代以後出生,33歲以下的農民工定義為新生代農民工,年齡大於33歲的農民工定義為第一代農民工。本文從受教育水平、普通話水平、個人技術能力、個人社交能力四個方麵界定農民工能力,考察不同時代農民工自身能力方麵的差異及其表現。表1為基本的描述統計。
從表1可以看出,新生代農民工能力各項指標值均高於第一代農民工,反應出自我國自普及九年製義務教育及提出“科教興國”戰略等政策以來,農民工自身素質有了較大提高,農民工提高自身、實現自我發展的能力得到顯著增強。尤其是在作為不同區域、不同社會階層人群之間交往基礎的普通話水平一項上,新生代農民工和第一代農民工之間存在較大差異,這意味著新生代農民工在人際交往中語言障礙較少,為其信息交流、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人際網絡的培養奠定了基礎。以下從各具體分項能力的樣本分布對不同時代農民工能力進行比較分析。
(一)受教育水平
從受教育水平來看,新生代農民工普遍受過中學及以上的教育,其中受過高中以上教育人數占到68%以上,更有近30%的人具有大專及大專以上學曆,新生代農民工呈現出高學曆特點;而第一代農民工大多為低教育水平,僅受過中學和小學教育的人數占到樣本量的60%以上,小部分人受過大專及大專以上教育。
受教育水平是極為重要的人力資本積累,較高的受教育水平往往會帶來較高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隨著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個體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的能力會逐步增強,因而通過職業技能培訓、在職培訓、“師帶徒”、“幹中學”等方式,新生代農民工的知識、技能積累更為迅速,從而有利於獲得較高收入和職位升遷。較高的受教育水平還意味著擁有更多職位選擇的自由,更多的就業機會。相比於第一代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普遍具有較高的學曆,這為其更迅速的提升經濟、社會地位奠定了較為紮實的基礎,有利於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紮根,實現市民化。
(二)普通話水平
在語言一項上,新生代農民工普遍掌握了較高的普通話水平,能流利清晰的使用普通話進行交流的人數達到80%以上,而第一代農民工由於受教育程度有限,普通話水平處於較低水平,30%以上的人認為普通話水平較差或很差,而認為普通話水平較好的人數僅為13%左右,大大低於新生代農民工38%的水平。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的基礎,是信息傳遞、共享的媒介。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聯係越來越緊密,區域間人口的流動性也越來越大,通過普通話進行交流已成為一項必要的技能和素質要求。熟練掌握、使用普通話有利於新生代農民工彼此之間、農民工與其他社會階層之間交流、信息共享和建立更廣泛的社會網絡,促進自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