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人技術能力
在衡量個人技術能力時,我們使用了5等級劃分標準,從頻率分布來看,新生代農民工自評技術能力呈明顯右偏分布,而第一代農民工呈明顯左偏分布。第一代農民工認為技術能力中下水平人數比例顯著高於新生代農民工,而新生代農民工普遍認為掌握了中等以上的技術能力。這固然是由於受教育水平差異直接的影響,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接受較為高等的教育後,新生代農民工接受新事物、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能力也得到的較大增強。數據顯示,新生代農民工普遍能夠上網,獲取信息的途徑更為多樣化,這些都有利於他們掌握更為專業化的技術技能,從而間接促進自身發展,提高經濟社會地位。
(四)個人社交能力
在社會交往能力的分布上,新生代農民工與第一代農民工差異不大,自評社交能力處於中等及以上水平的新生代農民工比率略高於第一代農民工。然而在另幾項表現社交能力的問卷上,二者之間則呈現出較大差異。新生代農民工會上網人數比率遠高於第一代農民工,他們更頻繁的參加社區活動,每月手機通訊費用比第一代農民工高出近兩倍。調查顯示,相比於第一代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平常更注重與不同人之間的交往,更樂於廣交朋友。這些差異顯示出新生代農民工具有更為豐厚的社會資本,而這些社會資本將在消費借貸、教育就業、醫療保健等方麵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便利,更有利於人力資本的積累。
四、結論
本文參考劉傳江等人關於農民工群體代際的劃分標準,利用課題組對湘潭市九華經開區農民工實地調研獲取的一手資料,從代際分化的視角,對新生代農民工和第一代農民工在能力方麵的差異進行了比較分析。本文從受教育水平、普通話水平、個人技術能力、個人社交能力四個方麵定義能力,比較發現:總體來說,新生代農民工能力要高於第一代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普遍具有較高的受教育水平,能熟練清晰的運用普通話進行交流,掌握較高的技術能力,更樂於社會交往。這些差異造就了不同時代農民工之間的差異分化。新生代農民工是未來城鎮化進程的重要推進力量,其較高的能力,不僅有利於自身發展,提升經濟、社會地位,也將在我國城鎮化進程中作出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劉祖雲.從傳統到現代: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研究[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2]陸學藝主編.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3]李培林主編.農民工-中國進城農民工的經濟社會分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
社,2003
[4]陸學藝主編.當代中國社會流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5]王竹林.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工市民化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8
[6]劉傳江.新生代農民工的特點、挑戰與市民化[J].人口研究,2010(2)
[7]劉傳江.中國農民工市民化研究[J].理論月刊,2006(10)
[8]梁波.城市融入:外來農民工的市民化-對已有研究的綜述[J].人口與發展,2010(4)
[9]於春豔.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障礙分析與對策選擇[J].長白學刊,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