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高校武術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思路
高教論壇
作者:劉霓
【摘要】隨著我國基礎體育教育的改革和素質教育的全麵實施,社會對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而高校體育院係是培養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搖籃地,由於武術類課程是本科體育教育專業課程體係的六大類之一,又是高校體育課程的重要內容,但作為“國粹”的武術課,在高校開展的並不樂觀。
【關鍵詞】武術;教學;改革
武術教育改革,不僅關係到武術自身的發展,更關係到民族文化的傳承、民族精神的弘揚,也是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需要。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尤其是在當前進行新的體育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武術教育改革已刻不容緩,迫在眉睫。本文就個人從教過程中的遇到的問題,簡要談下改革思路
一、武術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過於陳舊,不適合當前大學生的要求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各校所采用的主要教學內容僅是初級長拳第三路,初級劍和楊式簡化24式太極拳,二年級專項課則選擇性地增加了42式綜合太極拳(競賽套路)和攻防(散打)技術,由於內容上的吸引力不夠,學生對當前武術教材的滿意程度依然很低。大部分學生認為目前試行的教學內容與他們所喜歡的內容差距很大。學生對傳統的套路教學興趣很低,而對攻防技術內容興趣較高。
2、忽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不利於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教學是雙邊活動,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互動的有機結合的行為。所以必須深入研究“教”與“學”的規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在目前武術教學中突出對學生運動技術、技能的培養和提高,在教與學的雙邊關係中,主要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不利於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3、忽視了對學生教學能力的培養
能力是構成素質的重要方麵,它是一種無形的促進人不斷發展的潛在品質,現代學校體育早已摒棄可隻單純傳授體育技能的狹隘觀念,培養學生的能力已經成為體育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由於忽視了對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造成大部分學生雖然考試達到標準,但實際能力距離做合格教師的要求相差太大,存在著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現象。
4、沒有充分利用教師資源
傳統的武術專修教學中都是由一名教師負責到底的教學方式。眾所周知,中華武術技術紛繁複雜,不同的拳種、流派風格迥異,如刀術的剛猛和劍術的柔順,長拳的放長擊遠和南拳的團肩縮胛是完全不同的技術風格,甚至有的技法要求還相互抵觸,即使是專業武術運動員,也是選擇風格相近的拳種作為訓練、比賽的內容,一名教師很難精通所有的專修教學內容。可見,教學中由一名教師負責到底的教學方式既不利於學生技術特點的發展,同時也浪費教師資源。
5、不利於學生武術套路的記憶
武術套路是由若幹段動作組合構成,動作各異,方向變換多,要想在短時間內記下整套動作的要領和前後順序,具有一定難度。傳統的教學方法隻是按順續一個一個的教學,再把所有動作連接成套,沒有規律可尋,重難點不明確,不利於學生武術套路的記憶。
6、傳統教學方法缺少武術基本功、基本動作的練習,直接進入套路學習
學生缺乏武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往往要在學習基本動作組合的過程中來學會身型、步型、手型、手法等基本姿勢。另外,學生對套路中的動作規律缺乏認識,對手、眼、身法、步的配合,器械使用的方法、身械配合等技術缺乏協調性訓練。這樣直接進入套路教學,不但花費時間多,掌握技術動作慢,而且教學效果也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