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林區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從2011年到2012年神農架林區森林覆蓋率均為90.4%,自然保護區麵積均為76879.7公頃,兩者都維持在一定水平。但是,近幾年流動人口的遷入在帶動第二產業迅猛發展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導致了廢水廢氣排放量的增加。據《2012年神農架林區統計年鑒》,林區在2011~2012年期間,廢水排放總量從199.5萬噸增加到200.6萬噸;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增加5噸;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從1149.52噸變為1171.62噸,同比增長1.92%。由此可見,神農架林區森林覆蓋率和自然保護區麵積基本保持不變,但廢水、廢氣的排放量確有逐年增加趨勢。因此,神農架林區的自然環境所承受的負擔越來越重,生態環境已然遭到了一定的破壞。雖然神農架林區環境汙染治理投資逐年增加,2011~2012年間,從3561萬元增加到3700萬元,但是這正說明了神農架林區的生態環境已遭到一定的破壞。
3 小結與建議
從流動人口來源地方麵來看,與神農架位置相近的重慶、河南省所占比重較高,分別位居第一、第二;從流動人口的流入時間來看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至一年及六年以上的流動人口所占比重較高,人戶分離時間短期與長期並存;從流動人口受教育水平方麵來看省內流動人口及省際流動人口中,具有初中學曆的流動人口所占比重最大;從流動原因方麵來看,無論是省內流動人口還是省際流動人口務工經商所占比重均位居第一。
此外,通過最小二乘法分析發現神農架林區各鄉鎮流動人口數量與當地政府財政收入之間存在高度的正相關關係。即在神農架林區,人口遷移主要是通過推動當地政府的財政收入來促進經濟發展的。
本文基於模型分析結果以及各種數據分析結果對神農架林區的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一)鑒於神農架林區各鄉鎮流動人口與財政收入存在高度正相關的這一結論,林區政府可以充分利用流入人口的拉動作用,刺激內需,以實現財政收入的增長,從而擺脫招商引資、修建大型項目工程等對生態環境存在一定破壞的傳統手段的限製。同時也要控製流入人口的數量,防止因流入人口過多而導致生態破壞的情況;當然,在工程項目的修建過程中也要充分保護好當地的生態環境。像削山、填穀、埋溶洞、砍伐樹林等等對生態環境不可逆的破壞,我們一定要杜絕,避免再次出現神農架“在建機場”風波事件。
(二)要優化流動人口地域分布,指導遷移,促進各地區經濟均衡持續發展。
要使人口適當集中,合理調控人口分布。要避免某一地區人口過度膨脹,也要謹防人口大量遷出導致資源浪費、耕地撂荒等現象。
(三)要完善神農架林區“生態補償”機製。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要同步進行,不可出現因過度發展經濟而犧牲生態環境的現象。但對於生態環境已遭到破壞的地區,我們要實行生態補償,保護當地的森林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幫助地方經濟發展,以實現生態安全,達到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雙豐收”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杜吉國.黑龍江省人口遷移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D].吉林大學,2013
[2]李國平、劉治國.陝北地區煤炭資源開采過程中的生態破壞與對策[J].幹旱與資源環境,2007,(1)
[3]程岩.遼東山區的人口遷移與經濟發展[J].地理經濟,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