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FDI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性研究的理論綜述
經濟研究
作者:譚孟莎
【摘要】重慶直轄後經濟發展迅速,外商直接投資也逐年增加,兩者間的相關性已引起政府與眾多學者的重視。本文在對外商投資及經濟增長進行了理論綜述,全麵闡述了外商投資的各個方麵及對經濟發展的帶動意義。
【關鍵詞】GDP;FDI;重慶;外商投資
在經濟危機頻發的時代,出口受阻,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便顯得更為重要。除了國內投資,國外資本的流入也是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資本自由化的支持者認為,外國直接投資(FDI)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關鍵外生因素。相關實證研究表明,對於高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增長與FDI具有正的相關性。自改革開放以來,FDI不僅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還是促進各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我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同比下降2.56%,以外資作為經濟增長主要外部動力的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唐等經濟發達地區也出現了外資進入減緩的勢頭。與之相反的是,中國西部地區吸引外資總數卻在逐年攀升。作為內陸開放高地的重慶,不僅在直轄15年間實現了經濟的級數增長,更日益成為外資競相追逐的熱土,在2006年2011年間,重慶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資(FDI)規模從6.96億美元劇增至100億美元。顯然,對於重慶而言,外資的大量流入對該地區的經濟增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理論上講,FDI與GDP之間的關係是雙向的。但是在實證研究,經濟學家對FDI與流入國經濟增長的檢驗由於假定條件的不同、計量方法的差異,處理數據手段的不一以及資本流入國的實際情況導致所進行的檢驗是不固定的。本文從外國直接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係出發,運用EVIEWS3.0軟件,通過ADF檢驗與協整檢驗判斷出1997年至2011年期間重慶市外商直接投資額(FDI)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間是具有協整關係,並用脈衝響應函數與Granger因果檢驗分析兩者相關性的持續性與穩定性。
一、外商直接投資與經濟增長的理論綜述
國外對於FDI與經濟增長之間相關性的研究尚未形成統一結論。1966年,Chenery和Adelman在哈羅德多馬模型的基礎上提出“雙缺口”模型,該模型認為,製約東道國經濟起飛的兩大瓶頸是“儲蓄缺口”和“外彙缺口”,而FDI是彌補這兩大缺口的最佳辦法。1995年,Borensztein,De Gregorio 和Lee通過對69個國家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FDI是一種重要的技術轉移渠道,其對東道國經濟增長的貢獻要大於國內投資。然而,Chakraborty和Basu(2002)在對印度19741996年度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時發現真實GDP增長是FDI增長的Granger原因,但FDI不是真實GDP增長的Granger原因。De Mello(1996)通過對5個拉丁美洲國家(巴西、墨西哥、委內瑞拉、智利和哥倫比亞)的研究發現FDI與東道國經濟增長因果關係的方向取決於東道國的貿易體製、經濟開放程度以及國內政策。Agosin和Mayer(2000)以及Misun和Tomsik(2002)對不同國家的實證分析結果也都大致支持了FDI對不同國家國內投資的影響存在差異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