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發展的國際借鑒
財政金融
作者:莫淑
一、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發展現狀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是指境內機構與境外機構進行跨境經貿時,以人民幣作為計價、結算貨幣,並且允許境外非居民持有人民幣賬戶去方便國際結算的進行。
我國自2009年啟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工作以來,跨境貿易結算量迅猛發展。試點初期全年結算量僅36億元,2011年範圍擴大至全國後全年結算量為2.08萬億元,較2009年增長57678%。截至2014年上半年,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量累計達到3.27萬億元,同比增長59%。同時,其占貿易總額的比例也從2009年的0.03%上升到2014年上半年的26.25%。
二、跨境貿易結算貨幣的國際借鑒
(一)美元經驗借鑒
美元作為當今世界第一大貨幣,在全球支付體係中占40%左右,在各國國際儲備中所占份額也超過半數之多。兩次世界大戰、“布雷頓森林”體係和馬歇爾計劃均在助推美元成為世界主要貨幣中發揮重要作用。盡管美元的有利條件已經不可能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重現,然而美元的路程也為我們揭示了成為跨境貿易結算主要貨幣的基礎條件。
1.強大的經濟實力是國際結算貨幣的基礎。美元經驗告訴我們,一國的經濟實力從根本上決定著一國貨幣的國際地位。從美元崛起的曆程來看,國際貨幣的核心競爭力就是貨幣發行國的綜合國力,強大的國家才會有強大的貨幣。因此,無論是19世紀的英鎊還是20世紀的美元,都說明跨境貿易主導貨幣都是由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體提供的。
2.發達的金融體係是維持美元國際貨幣的保障。美國在一戰前就已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但美元真正替代英鎊成為世界核心貨幣卻是隨著美國金融深化發展而逐步形成的。在經濟實力基本具備的條件下,完善的金融市場能為需求者提供低成本、高安全性和流動性的金融工具,從而促進該貨幣在國際貿易中結算使用比例。
(二)日元經驗借鑒
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GDP年均增速高達9%,與當今中國十分相似,經濟的高速增長也使日元國際化迎來了空前的繁榮。但迄今為止,日元作為國際結算貨幣與美元和歐元相比,所占的市場份額仍然極其微小,日元遠沒有獲得與日本經濟相應的地位。日元國際化作為一個失敗的案列,其國際化曆程中的教訓值得我們反思和借鑒。
1.日本政府缺乏係統的戰略規劃。在亞洲金融危機前,日本政府未主動構建一個係統的、連貫的國際化戰略。麵對日元全球化的市場需求,日本政府從最初的消極抵製,轉變為迫於美國對日元升值壓力而采取的零散且不成體係的應對措施。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日本政府才開始提出“日元亞洲化戰略”,但此時日本的經濟條件和國際環境卻早已發生了變化。
2.金融市場改革滯後於市場需求。為保護國內金融市場,日本政府實施的是內外分段的國際化金融改革:封閉國內金融市場、開放歐洲日元市場和東京離岸市場,此種方式與日元國際市場需求形成了巨大的衝突,嚴重阻礙了日元國際化進程。直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日本政府才開始認識到開放國內金融市場的重要性,但此時的改革已錯過日元國際化的最佳時機。
3.日本進出口貿易結構不合理。在進口結構方麵,日本作為資源匱乏型國家,進口商品中生產資料占比約50%。按照國際慣例,初級品和國際大宗商品都以美元進行計價結算,日本的進口結構決定了日元在進口貿易結算上的弱勢。在出口結構方麵,日本作為出口主導國,出口對象多集中在歐美國家,而美國進口的產品80%均以美元進行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