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草原文化旅遊發展中存在的契機與瓶頸
生態環境
作者:包阿優喜
旅遊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國民經濟發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旅遊業更重要的是為人們提供了無限的精神食糧,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提高了人們的精神層次。草原旅遊業亦如此,拉動了內蒙古的經濟增長,吸納了許多閑散勞動力,緩解就業壓力,進而促進了社會的安定與和諧。
一、草原旅遊文化發展中存在的利與弊
(一)草原旅遊文化發展的有利因素
1.內蒙古大草原以其廣闊無際、自然秀美帶給人們獨特的視覺享受,“草原旅遊是指以草原生態係統為對象,對旅遊目的地進行開發規劃、項目選擇、產品設計、市場營銷、空間配量、遊客引導等行為,它包括開發時政府的宏觀調控和各旅遊企業的經營活動以及旅遊者在目的地的活動行為。”內蒙古自治區擁有大片優質草場,是我國溫帶草原的主體,依托於此而發展起發達的畜牧業,躋身為全國四大牧場之一。“從東至西由草甸草原逐漸過渡至荒漠,期間亦伴有森林草原、沙地疏林草原、大漠戈壁,草原類型豐富多樣,為旅遊者提供了一個完整的草原景觀觀賞係統。”來到草原遊玩的旅遊者來說,都被它的廣闊無垠所吸引,內蒙古草原成為夏季主要的旅遊目的地。
2.獨特的民族風情時草原旅遊文化的另一大特色。蒙古族獨特的遊牧方式、獨特的宗教信仰與傳統的祭祀活動源遠流長,華美的民族服飾,精致的裝修風格,精彩的歌舞演藝,以淳樸天然的“烏蘭伊德”(紅食,即牛羊肉為主)和“查幹伊德”(白食,即奶食品為主)為特色的餐飲文化,這些都在一代代人的延續與改良中成為了現代草原旅遊文化的精髓。正因為獨特而傳統的民族文化,悠久源遠的曆史,讓草原旅遊文化不同於華夏民族其他的旅遊文化,被刻上了天然的民族性。這是草原旅遊文化得到青睞並且具有遠大發展前途的重要原因,蒙古民族的智慧結晶與堅忍不拔的精神毅力都融合於草原旅遊文化中,向世人展現出其他旅遊文化所沒有的魅力與不凡。
3.內蒙古所處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具有發展草原旅遊的區位優勢。從古至今,內蒙古高原都是絕佳的交通樞紐,在古代,它是通往絲綢之路至波羅的海的重要區域,而今,它是亞歐大陸的中心,“內蒙古自治區地跨三北(華北、中北、西北)、內連八省(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外鄰兩國(俄羅斯、蒙古),是距離京津地區、長江三角洲以及珠江三角洲三大旅遊市場最近的草原旅遊區。”隨著經濟的發展與政策的扶持,內蒙古交通基礎設施發展日趨完善,擁有多條重要的鐵路幹線、高速公路、國道公路和省道公路,機場建設也隨之發展,而在今後幾年還將陸續開通動車、高鐵,這為內蒙古草原旅遊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交通區位支持。
4.旅遊業作為第三產業可以吸收大量閑散的勞動力,解決就業壓力,最終形成規模效益。依托草原文化逐漸發展起來的草原旅遊文化,提煉了數代蒙古民族智慧的精華。居住在蘇木嘎查這類最基層的地方的農民、牧民,其中有很多掌握著祖傳下來的蒙古手工藝技術,比如縫製蒙古袍、蒙古靴,製作蒙古畫等,由於主觀和客觀的原因,這些很難進入市場被廣為認知,而草原旅遊文化的興起為傳統蒙古手工藝技術的發揚帶來了機遇,更多的優秀民族工藝可以通過旅遊業的發展得到推廣。與此同時,草原旅遊業為聚集在草原牧區的人們創造了就業機會,吸納了勞動力,緩解就業問題,讓草原旅遊文化具有更實用而豐富的內涵。
二、草原旅遊文化發展的弊
(一) 觀念落後,品牌化創新化的意識淡薄
由於遊牧民族本身的生活習慣與傳統,導致對草原旅遊的開發與利用的認識不足,逐水土而居的生活方式帶給蒙古民族的不僅僅是豪爽熱情的性格,還有一些負麵的東西,比如思想閉塞,性情散漫。而傳統的放養式畜牧方式,使得草原生態平衡遭到破壞,草場退化。許多中小型旅遊企業並不注重長遠,不掌握大局,隻看眼前,不計後果,使得草原旅遊始終無法形成大規模、重品牌、高收益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