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元彙率波動劇烈頻繁。日元彙率的頻繁大幅波動導致日元無法廣泛用於國際結算領域,在1971年至21世紀初的40多年中,日本年均彙率波幅大於10%的年份超過30年,波幅大於20%的年份超過13年。日元曾出現過一年升值40%以及三年內貶值100%的記錄。日元彙率的大起大落致使貿易夥伴甚至是日本本國企業都避免選擇日元進行結算。
(三)馬克經驗借鑒
從20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係崩潰到歐元誕生期間,馬克作為國際貿易結算的第二大幣種,地位僅次於美元。在馬克國際化過程中,也出現了持續的貿易順差和隨之而來的貨幣升值壓力,與人民幣國際化所麵臨的環境有類似之處。但馬克順利完成了升值過程,帶來了與日元升值完全不同的結果,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
1.穩定的貨幣價值。馬克的幣值穩定包括對內價值的穩定和對外價值的穩定。對內價值的穩定表現為自其投入流通以來一直保持著較低通脹率。在馬克使用的50多年間,通脹率多保持在3%以下的低水平,為美國同期的二分之一。馬克對外價值的穩定表現為戰後彙率穩中有升。在馬克實行浮動利率的26年間,除1981-1985年、1997-1998年這7年馬克對美元出現短暫貶值外,其他年份都是升值過程。馬克彙率的穩中有升,使其在國際社會樹立了良好形象。
2.獨立穩健的貨幣政策。1974年,在馬克彙率升值的過程中,德國政府麵臨彙率政策和貨幣政策兩者取一的選擇。為維護國內物價的穩定,德國政府堅決地奉行了獨立的貨幣政策,使得德國經濟順利發展,沒有因為彙率的升值問題而受到傷害。1987年,美國為維護美元穩定,要求德國降低利率,德國表示中央銀行擁有獨立製定貨幣政策的權利、政府無權幹涉,沒有因為美國的壓力而放棄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三、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發展的宏觀建議
(一)持續提升經濟綜合實力
經濟實力是提升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規模的堅實基礎。美元、日元和馬克成為主要結算貨幣時,本國經濟占全球百分比分別為51.3%、9.18%和5.27%。2013年中國經濟占全球比重為12%,已具備結算貨幣國際化的基本條件。但從人均GDP的角度來看,上述國家人均GDP為全球平均GDP的4倍左右,我國人均GDP卻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0.66倍。因此,我國應繼續提升經濟總規模和人均規模水平。
(二)維護人民幣幣值穩定性
結合日元彙率大幅波動和馬克幣值穩定的國際經驗可以看出,貨幣國際化過程中彙率升值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在於過快升值、波動過猛,從而對經濟產生了消極的影響,本文認為彙率升值問題並非不可化解,關鍵在於如何調整和把控:
1.采取緩慢漸進的方式來調整彙率。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時期,人民幣升值一定要與經濟發展的進程以及資本項目的開放進程相適應,緩慢漸進的調整方式能有效避免人民幣在短時期內急劇升值或貶值。2009-2014年間人民幣彙率穩中有升、漸進發展,最大波幅僅為-2.6%,平均波幅-1.09%。
2.維護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自主性。德國經驗表明,一國在麵臨貨幣升值壓力時,在堅決維護物價穩定的前提下,合理的彙率浮動和資本項目開放並不會破壞本國經濟的穩定發展。貨幣政策的獨立自主性包括兩個方麵:一方麵應堅決維護國內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政策的製定和執行中不能依附於國際大國的意願;另一方麵貨幣政策應獨立於中央政府的控製,中央銀行應根據經濟形勢自主製定政策,不受政府的幹預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