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美國間諜黎凱被我公安機關抓獲後,堅持說自己是學者,拒不承認其間諜身份。在多次審訊都無結果後,一次,預審員汲潮與他拉起了家常。黎凱聲稱他在北京大學研究管子。汲潮問:“是管仲嗎?”黎凱答:“是的,就是中國春秋時期齊國有名的大政治家管仲。”汲潮說:“管仲還是個著名的軍事家哩!”黎凱不解:“是嗎?”汲潮說:“中國有個成語叫做‘老馬識途’,你知道吧?”黎凱搖搖頭。汲潮說:“怎麼?你專門研究中國的管子,竟然連中國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的‘老馬識途’的故事也不知道?”黎凱一臉惶惑。汲潮給他講了這個故事後說:“看來,你到中國四年多,研究管子隻是一個幌子;你是另有任務,一直在從事非法活動!”以管子研究專家自詡的黎凱,終因並不具備管子的專業知識而露餡。
3.3.3把握局麵,增強控製能力
講話水平既受外在環境的影響,也受自身心理狀態的影響,外在環境隨時都可能發生變化,而自身的心理狀態也隨時可能發生波動。如何把握局麵,增強控製能力,對能否充分展現自己的講話水平至關重要。
自製能力
人們講話難免會麵對各種各樣的場合,也難免會麵對各種各樣的聽眾。不同的場合和不同的聽眾都會給講話人帶來不同的心理感受。同時一句話說出去,在聽眾中也可能會激起不同的反響,甚至有的反響會大大出乎意料,如果這時不能控製好自己的情緒或不能很好地把握局麵,情況可能會越來越糟,越來越有失自己的水平。所以,在講話時,是否具備一定的控製能力,也是衡量一個人講話水平的標誌。
自製能力指的是講話者在整個講話活動中能夠自覺、靈活控製自己的情緒,約束自己言辭的能力。言語交際是一種複雜的精神活動,受心理的支配和製約。該不該說,怎樣說,何時起始,出現意外如何應對等等,能不能夠自我控製,直接影響著交際的效果。1962年蘇共總書記赫魯曉夫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言,大吹大擂,信口雌黃,講到最激憤時,竟脫下皮鞋敲擊講台,留下了千古笑柄。這就是缺乏自製力的表現。
自製力是一個人心理素質的反映,也是言語交際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這種能力,一方麵可以消除講話者害羞、恐懼、不敢說或不敢大膽說的情緒;另一方麵可以保證講話者在遭遇意外之時,情感不致大幅度波動而造成言辭的失誤。
(1)怎樣控製怯場
怯場指的是在人前,尤其是人多的場合,因緊張害怕而不敢講話,或者講話時顯得拘謹、不自然。
怯場是一種心理障礙:要麼感到自己被講話場合的氣氛、形勢所壓迫;要麼顧慮自己說得不好或說錯;要麼擔心自己不是他人的對手,因而畏首畏尾,誠惶誠恐。其實,這種心理障礙是完全不必要的。有的人在家人麵前可以滔滔不絕,可一與外人交談,他就難以啟齒;有的人平時在三兩個人的場合可以口若懸河,可人一多,尤其是上台,就心慌意亂,語無倫次。這說明他不是不能說,而是有心理障礙。隻要破除這種障礙,怯場也就會消失。破除怯場心理障礙的辦法有以下幾種:
①豁出去了
任何人都不是天生的敢在公眾場合自如講話,都有一個艱難的“第一次”。美國的羅斯福總統說過:“每一個新手,常常都有一種心慌病。心慌並不是膽小,而是一種過度的精神刺激。”古羅馬著名演講家希斯洛第一次演講就臉色發白、四肢顫抖;美國的雄辯家查理士初次登台時兩個膝蓋抖得不停地相碰;印度前總理甘地首次演講不敢看聽眾,臉孔朝天。隻要抱定豁出去的心態,管他三七二十一,就自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