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知識是在社會實踐中獲得的,但有時對某些世事知識,人們卻沒有實踐的機會或可能。比如你從甲地到乙地,對甲地的世事知識,你可能具備,而對乙地的,你可能就不具備了。但你卻不能沒有言辭的表達。怎麼辦呢?這就得學、得問。孔子有言:“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我國曆來也有“入鄉隨俗”之說,到哪個地方,就要了解哪個地方的世事。這樣才能產生良好的交際效果。照搬甲地的世事或不顧乙地的世事,都會自討苦吃。
清洋務大臣李鴻章一次出訪美國,在一家飯店宴請美方人士。開席前,他按中國世事講了一番客套話:“這裏條件差,沒有什麼可口的東西招待各位,粗茶淡飯,謹表寸心。”不想飯店老板卻火冒三丈,認為李鴻章詆毀了飯店的聲譽,非要其公開陪禮道歉不可。李鴻章的客套話,在國內是很普遍的,但美國卻沒有這樣的習俗,老板冒火當然有理。
文化知識
文化是大文化,不是僅限於運用文字的能力,而是人類在社會曆史發展過程中所製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諸如天文、地理、曆史、文學、藝術、哲學、經濟、法律等等。這些知識常體現為成語、典故、佳作、名言、警句之類。它最能陶冶情操,提高修養、開拓視野,從而使表達者的言辭更具感染力、說服力、吸引力。這種知識的獲得,要靠孜孜不倦的學習。隻有不斷的學習吸取,言辭的表達才會有不斷的生命力。即如朱嘉所言:“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1997年2月28日,江澤民主席與全國政協港澳小組座談時說:“大家知道我最近的工作很緊張,我就把莫紮特的音樂片子拿出來,放一下音樂,聽他的舞曲;還有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我看了一本書,說他的第23鋼琴協奏曲跟我們中國唐朝詩人杜牧的‘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意境相近。因為我不懂音樂,我就把他的第23鋼琴協奏曲拿出來聽,看它和‘青山隱隱水迢迢’有沒有點關係。果然,音樂跟詩詞、文藝還是相通的。我的一個切身體會就是:活到老,學到老。”
江澤民的談話,既是他豐厚文化知識的體現,又啟迪每一個人,要不斷地學習,隨時引入自己言辭的“活水”。
長期擔任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英語翻譯的冀朝鑄,從小到美國,缺少對中國文化的詳細了解。周恩來對他說:“你是當翻譯的,中國曆史一定要熟悉。要多讀曆史書籍,才能當好翻譯……你有時常作毛主席的翻譯,毛主席最喜歡引用曆史典故古代詩詞,如果你不懂曆史,不讀詩詞,就沒法做好自己的工作。”為此,周恩來給冀朝鑄開了一張長長的書單要他去讀。經過幾年鍥而不舍的吸取,冀朝鑄終以博聞強記在外交部聞名,以致有“老夫子”的雅稱。人們每有不解之知識,常說:“去問問冀老夫子。”
專業知識
社會上有各種各樣的行業,每一個行業都有專門的知識。一個人處在哪個行業,從事什麼工作,應當具備本行業、本專業的知識。
專業知識的獲得,一是靠學習,二是靠實踐。社會在發展,知識在更新,即使原來專業知識積累很厚的,在新的形勢下,也會產生許多的盲點,如果不認真學習,既不利於自己的工作,更不利於本行業言語的交際。
1998年元宵節聯歡晚會,江澤民問坐在身邊的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音員方明:“十五大我作的報告,你認為聲音用得怎麼樣?”方明說:“很好,很好。”江澤民隨即轉向在座的人說:“有一次我作報告,一開始用力太大,音調太高,沒有多久,噪子不行了。方明同誌告訴我,演講開始時聲音要平緩、控製住。幹什麼都有學問,有技巧。”江澤民本身就是一位知識豐厚的人,但在演講這一行當上,他仍虛心向專業播音員請教,並從中悟出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