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中層領導的講話法則(3)(1 / 3)

同項羽相比,其對手劉邦就屬理性型。秦始皇出巡,劉邦也看到了,可他隻悄悄歎息道:“大丈夫當如此也!”在本意上他與項羽是一樣的,都想當皇帝。但他不像項羽那樣衝口而出,劍拔弩張地要奪取皇位,而隻是悄聲讚歎,即便旁人聽到,也無關係。他屯兵霸上,明明就是欲攻關中,與項羽抗衡,可在不利於己的鴻門宴上,卻俯首貼耳地對項羽說:“臣與將軍戮力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複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不僅博得項羽的信任,而且誘使項羽將告密者說出。後劉邦與項羽兩軍對陣,當項羽推出他的父親要烹殺而逼他退兵之時,他竟說:“吾與項羽俱北麵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在他滅了項羽後,群請其由漢王尊為皇帝,他還說:“吾聞帝賢者有也,空言虛語,非所守也,吾不敢當帝位。”經三讓,不得已才勉為其難。

宋代的呂夷簡,以理性著稱於世。年幼的仁宗皇帝即位時,他以同平章事之職(宰相)輔政。一次仁宗久病不愈,百官皆憂心仲仲。這天仁宗病情稍見好轉,叫太監火速傳呂夷簡進宮朝見。呂夷簡聞命後,在家靜坐許久才緩緩動身,一路上還不斷同熟人寒暄,一點不著急。進宮後,早等急了的仁宗問他:“我病了好久,今天覺得好一點,急著想見你,為什麼這麼晚才來?”呂夷簡答道:“陛下久病不愈,朝庭內外一片憂慮。今天內侍突然急急出宮,傳我火速進宮,我若立即慌慌張張跑來,恐怕會引起臣民猜疑,以為宮中發生了什麼不測之事哩。”說得仁宗愈加敬重他。其實,他心裏比仁宗還急,巴不得一下飛進宮裏,但他卻從理智上刻意控製情感,以定臣民之心。對講話者來說,理性型心理是優於衝動型心理的。隻要在緊急關頭能夠顯出果斷的氣魄,就很受聽者歡迎,於言語交際是很有利的。

居高型

這種心理指的是聽者憑借某種條件,在言語交際活動中處於優勢地位。如自己是領導、專家、教授、名人,而聽眾隻是普普通通的人;或者自己是大國、強硬集團的代表,而對方代表的是小國、弱小組織。

這種類型的人往往會有意無意地流露出非同一般的居高言辭。如果是有意,他會高標自置,旁若無人;如果是無意,但由於其身份特殊,在聽者聽來,也會產生一種由上而下的壓力。這在單向交流中,聽者無從與之理會,隻得任你去說。如係雙向交談,對方雖有應答之責,但會顯得拘謹。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雙方溝通交流的效果。

居高型的人有兩種不同表現:一種是唯我獨尊、自負固執,我怎麼說,你就怎麼聽。另一種是敷衍塞責、不痛不癢,你聽也可,不聽也可。沈劍虹在他的“使美八年紀要”中談道:沈在擔任蔣介石的英文秘書兼翻譯時,蔣一次宴請來訪的外賓,請其中學時的英語老師董顯光作陪。席間,外賓問蔣是否曾學過英文,蔣說:“學過,但老師不好,所以沒學到多少。”外賓問:“誰是您的老師呢?”蔣揚手指著坐在旁邊的董顯光說:“這就是我的老師。”董顯光窘極,在整個宴會中都顯得神色不安,如坐針氈。本來,尊師是中國人的優良品德,蔣介石不是不知道這一點,但因其居高心理支配,老師不老師,也就全不理會了。

這種心理狀況,沈劍虹還有一對比佐證:蔣介石與來訪的約旦國王侯賽因會談時,“蔣公像是父執一樣,侯賽因則是恭敬的子侄”。而“蔣公和美國大使會談時,總是非常和藹有禮的。他總是傾聽對方的談話,並且很有禮貌地回答問題”。侯賽因雖貴為國王,但因國小、貧弱,蔣介石便以居高心理相對。而美國是世界第一強國,雖僅一大使,蔣介石就不能居高了。對講話者說來,居高型的心理如果不加強自我修養,實施自我抑製,是於言語交際十分不利的。

平正型

這是一種既沒有無謂衝動,又不著意抑製,居高而不自傲,位低而不自卑的綜合性心理狀態。其言辭不卑不亢,不偏不倚,是一就說一,是二則說二。這種心理狀態的人很受人歡迎,即使在某種場合,某個時間會讓人不快,暫時影響交際效果,但時間一久,那不快的人大多會醒悟,自然會覺得還是這種人好。在這方麵江澤民同誌為世人樹立了一個很好的典範。他雖位尊權重,但與人交際時毫無居高臨下的架勢,講話非常平易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