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博聞強記,擴大知識積累
知識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是講話者能夠很好地以言辭實現人際溝通交流的源泉。有的人之所以很有講話水平,究其根本原因,就在於豐厚的知識積累。胸有成竹,欲發則出;積之愈深,言之愈佳。
1993年4月14日江澤民同誌到海南大學考察。在閱覽室,他問圍過來的學生:“蘇東坡在海南時,對這裏的文化教育影響很大,你們學校還為他塑了像。你們有誰能背誦他最有代表性的詞?”隨即,他與學生們一齊高聲背誦《水調歌頭》。接著他又說:“一個人不管學什麼專業,總得懂一些文學知識,有一定藝術素養,這對於豐富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很有好處。托爾斯泰、莎士比亞的作品總該讀一些吧?巴爾紮克、但丁寫了些什麼,總該有所了解吧;達芬奇的名畫《蒙娜麗莎》也應該知道吧。總之,知識是浩瀚的,不能隻限於懂得自己的專業知識。”
對中層領導者來說,知識是多方麵的。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知識要求;不同的人,對知識的把握程度也不盡相同。但作為中層領導者,應當掌握最基本的人際交往知識。如:
處世知識
處世就是在社會上活動,跟人往來。
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分子,對社會生活中的各種關係必然有牽連。要想使自己的言語達到彼此交流溝通的目的,就必須掌握交際應酬的起碼知識,這樣,才能說出與當時的情境適宜的言辭。如果不懂得這些知識,在交際過程中,就會因某一細微疏忽講錯話而造成不良後果,導致交際失敗,重則禍及身家性命。
曹操出兵漢中,與劉備相持不下,進退維穀。夏侯蕆將軍入帳問夜間號令,時曹操正喝雞肋湯,便隨說道:“雞肋。”楊修聽傳“雞肋”號令,便叫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歸程。夏侯蕆不解,問何故。他說:“以今夜號令,便知魏王不日將退兵歸也: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來日魏王必班師矣。故先收拾行裝,免得臨行慌亂。”於是各營軍士皆打點起行裝來。曹操聞之大驚,斥責楊修道:“汝怎敢造言,亂我軍心?”喝令斬之。曹操殺楊修,後人多有評說。清初毛宗崗說:“楊修之死,在於‘不善處人骨肉。’夫以正直忤操,則罪在操;以不正不直忤操,則罪在修。故修之死,君子於操無責焉”(《三國演義》毛批)。他認為楊修是自取其禍,根子就在不善處世,亂講話。
處世知識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諸如稱呼、訪友、求職、待客、赴宴、送禮、贈物、寒喧、探病、致歉、打招呼、打電話、問候、介紹別人、自我介紹、拒絕、祝賀、吊喪等等。所有這些,都各有自己的一套成文或不成文的習慣說法。而這種說法,一般都是自然形成或約定俗成,勿需去特別地學習、鑽研;隻要不脫離社會生活,耳濡目染,即可把握。若想提高講話水平,就必須積極投入社會生活,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恰當的適應社會生活需要的處世言辭。
世事知識
世事就是世上的事。世事知識指的是社會生活中方方麵麵的常識、經驗、教訓、風土、人情、習俗、掌故等等。這種知識是一種客觀存在,一般勿需潛心去學;隻要不脫離社會生活,在實踐中都會逐步體會、感悟得到。人們要想豐富自己的語言修養,實現與人溝通交流的目的,必須具備這類知識。曹雪芹就認為:“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一個不諳世事的人,所發言辭要麼造就笑話,要麼釀成苦酒。
1974年美國康寧公司將一件製作精巧的蝸牛工藝品贈送給中國政府。當時中國正在搞“批林批孔”,江青臆斷這是對中國的侮辱,旨在譏諷中國像蝸牛一樣龜縮、爬行。周恩來指示外交部,急電中國駐美聯絡處調查。時任聯絡處對內參讚,又從小在美國長大的冀朝鑄說:“不用調查,蝸牛象征有耐心,這是表示祝福的意思。”聯絡處將冀朝鑄這權威性的知識報回國內,江青這才悻悻地收斂起發難的嘴臉。這事既說明冀朝鑄熟諳世事,也成為江清不懂世事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