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維護周邊環境穩定與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兩手抓,兩手相協調
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周邊國家對華的焦慮和不適應感有所增強,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爭端開始凸顯。如何處理好維護周邊穩定與維護國家主權和權益的關係,成為必須要麵對的一個問題。
從曆史發展進程來看,周邊矛盾上升是我國處於將強未強成長階段必然會遇到的問題。中國的真正強大,還要有一個過程,周邊國家對中國迅速發展的利害判斷和心理調適也需要一個過渡期。在這期間,某些國家出於投機心理而挑戰中國,這並不奇怪。對此,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頂住種種壓力,挺過這一成長階段。從現實層麵來看,隻要我們應對得當,就能夠在堅持國家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同時,避免引發大的緊張局勢。
國家三十多年來的快速發展,對我國外交提出了新課題,也賦予了我們解決問題的新能力、新手段。破解周邊問題的鑰匙就是促進共同發展。我們要像習近平同誌所要求的那樣努力提高自身塑造外部環境的能力,特別是要用“親、誠、惠、容”的理念塑造好周邊環境。要充分利用作為亞太地區中心國家的有利戰略位置和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吸引力,積極開展與周邊國家全方位的互利合作,推進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使我國與周邊國家之間形成多方向、多層次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以共同利益分化、抵消矛盾分歧,降低衝突風險。其中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對於構築共同體具有重要的帶動作用。我國最新提出的建立“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等設想,就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在維護國家主權和權益的問題上,我們要樹立長期鬥爭的觀點,既不自縛手腳,也不急於求成,設定階段性目標,逐步尋求解決。同時要落實底線思維,做到有備無患。對於與鄰國的島嶼主權和海洋權益爭端,要實行以我為主的方針,更多注重於采取實際有效的行動,言論避免過激,行動紮實有力,分別不同情況,采取確保前沿存在、力爭實際控製、保持適當熱度、歡迎共同開發等不同方式,力爭對方與我談判解決問題。對於挑戰我方底線的行為,要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回擊,輿論上先聲奪人、製人先機,行動上後發製人、人動我動,必使挑釁者付出代價、接受教訓,同時也要注意留有餘地,以最終迫使其回到和平談判的軌道上來。我們要通過合作與鬥爭兩手並用、相互配合,打破維穩與維權不可兼得的悖論,力爭使二者相互協調、互為補充、互相促進,形成積極動態平衡,努力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周邊環境,夯實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依托。
經濟利益與戰略利益並重,更加注重戰略利益的經營
中國作為一個新興大國,在世界上有著多重利益。一方麵,中國作為快速增長的經濟體,需要充分利用國外的資源和市場,在世界上有著重要的經濟利益。另一方麵,中國作為世界性大國,在國家安全、國際地位和國家長遠發展等方麵,也有著自身廣泛的戰略利益。
在國家安全麵臨嚴重威脅的年代,我國在對外交往中要更多地考慮國家的戰略利益。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國對外經濟關係日益緊密和多樣化,我國在世界上的經濟利益迅速擴大,如何協調國家的經濟利益和戰略利益,成為一個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
雖然我國在對外經濟交往中始終堅持互利雙贏的原則,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在實踐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發展,國際敵對勢力遏製中國的圖謀也日漸抬頭,因此,我們在堅持和捍衛國家正當、合理經濟利益的同時,要更加重視國家的戰略利益,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和長遠發展謀篇布局。在一定條件下,經濟利益要服從於國家戰略利益的大局。人類曆史發展的規律決定,國家和人民的長遠利益、戰略利益是與道義原則相一致的。這也就是習近平同誌反複強調要樹立正確的義利觀的客觀依據。我們要謀和平穩定繁榮的大義,求共同發展進步的大利,要見利思義,義利兼得。
在對外經濟合作中,要著眼於未來,高度重視經濟利益與戰略利益相互融合的合作機製和重大合作項目。對於海外經營活動,政府要注意進行規範、引導和必要限製,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特別是要注重與當地的經濟發展相結合,努力使當地的廣大人民群眾直接受益,以消除誤解,回擊西方敵對勢力的攻擊和汙蔑。
對於國家長遠利益有重大影響的戰略性支點國家,對於在國際事務中給予我方重要支持的傳統友好國家,要舍得投入,進行長期戰略經營,不計較一時一事的利害得失,真誠幫助對方解決困難和重大關注問題。這種經營不是結盟,也不是謀求勢力範圍,而是要從國家根本利益出發,建立互利共贏、長期穩定的戰略協作關係,廣泛爭取民心,結交全天候的可靠朋友,進而努力把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聯係起來,真正實現中國機遇與世界機遇的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