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新形勢下繼續開拓中國和平發展道路(2)(2 / 2)

堅持不幹涉內政的原則,同時積極開展預防性外交活動

不幹涉內政,是當代國際法的基本準則之一,是發展中國家捍衛國家主權的有力武器,也是我國在廣大發展中國家中贏得崇高威望的根本原因之一。對於這一原則,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下去,對於西方國家試圖動搖這一原則的新幹涉主義謬論,必須予以堅決批判。

然而,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一國的國內事務與國際事務緊密相連,世界各國的利益相互交織,一個遙遠國度不起眼的內部事務,可能很快引發地區衝突,產生重大國際利害關係,乃至引起國際危機,蝴蝶效應十分明顯。我國的利益範圍正在向世界擴展,對此也要未雨綢繆、有所準備。麵對一些國家可能出現的影響我國重大利益的內部問題,我們要探索一條不同於西方國家幹涉主義的應對之道。

為此,我們要積極開展預防性外交,擴大對外交往中的接觸麵,以分散外交風險。交朋友不能以利相結,不能以勢取人,要有原則,講情義,講道義,既要永恒的利益,也要永遠的朋友。這樣,當對方國家發生內部矛盾衝突時,我們就能保持主動地位。

首先,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與各方力量廣泛進行接觸,聽取不同意見,建立聯係管道,研判形勢發展,作好政策預案;其次,采取積極中立態度,加大人道主義援助的力度,必要時可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參與調停衝突,勸和息爭;再次,從衝突國人民根本利益和世界人民共同利益出發,對衝突中起破壞性作用的行為方予以譴責,對於真正得到當地人民廣泛支持的力量給予適度的支持,以幫助實現當地人民的願望和維護國際道義準則。對於一些國家中存在的造成國際非傳統安全威脅的極端主義勢力,則要積極參與國際合作,予以堅決打擊。此外,我國還可嚐試運用我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實力,針對重要友好國家的特定困難,實行定向開發援助,以幫助消弭衝突隱患。這樣,既有利於維護我們的國家利益,也有利於樹立我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堅持政府外交與公共外交並舉,進一步發揮公共外交的作用

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一直高度重視民間外交活動。在建國初期,由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封鎖我國,正常的外交活動受到阻礙,“人民外交”成為我國打開對外關係的重要渠道,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在打開對美、對日關係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20世紀70年代,我國取得重大外交突破,成功恢複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與一大批西方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民間外交的作用相對下降。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民間輿論和社會組織對於外交事務的影響急劇擴大,各國人民間直接交流的重要性大大增加,民間形式的公共外交、人文外交的作用突出出來。

正如習近平同誌多次強調的,國之交在於民相親。黨的十八大把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列入我國外交工作總體布局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發揮我國的政治製度優勢,全麵整合我國的外交資源,充分動員民主黨派、人民團體、行業組織、文化團體、新聞媒體、學術機構、高等院校、宗教團體、慈善機構等各方麵的力量,廣泛開展經濟、文化、社會、環保和教育、體育、旅遊等各方麵交流,深入做國外各階層、各方麵民眾的工作,成為當前需要著力加強的一個方麵。特別是應注意加強政府和民間智庫的對外交流,促進國際社會對我國內外政策的了解,這對於破解當前我國外交工作中的一些難點問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過大力加強公共外交,對外可以幫助國外公眾認識真正的中國,粉碎敵對勢力的詆毀、攻擊,提高國家的軟實力,為政府外交創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和人文環境;對內也有利於增加各界人民群眾對國際事務的了解,克服狹隘民族主義和偏激情緒的幹擾,增強廣大群眾對國家政策的理解和支持,促進對外開放的深入發展。

要通過政府外交為公共外交的發展創造條件,同時要注意加強對外工作的統籌協調,做好對民間交流的管理和引導,真正形成政府外交、公共外交全國一盤棋,避免出現不和諧聲音幹擾國家外交全局,還要特別注意警惕、防範國外敵對勢力借機進行滲透、顛覆活動。(文/張宏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