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韜光養晦與有所作為相統一的方針,適時、適當增強有所作為的力度
韜光養晦反映了中國麵對世界的一種基本態度,是中國謀求國家和平發展、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策略權謀。堅持韜光養晦與有所作為的統一,是由中國文化的曆史傳統、中國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質、古今中外國家興衰成敗的曆史教訓、中國現實的國際處境和未來發展目標共同決定的,是中國作為新興大國,通過和平發展,趕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最終實現民族複興的必然選擇。
正如習近平同誌反複強調的那樣,我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仍麵臨一係列嚴峻挑戰,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要更加注重學習吸收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中國的發展不是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我贏你輸的發展,中國決不會稱霸,決不搞擴張;中國將隨著國力的不斷增強,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承擔更多國際責任和義務,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為此,我們必須把握住兩點。首先,無論中國未來發展到何種水平,都必須牢牢記取中華文化中“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的傳統智慧和世界曆史上霸者必衰、暴者必亡的曆史教訓,堅持不稱霸、不當頭,鋒芒內斂,持滿戒盈,尋求國家的永續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追求和維護國家利益時保持理性和定力,從國家和民族長遠利益出發,不急功近利,不偏執過激,不為一時得失所誘惑,不受一事挑逗而衝動,冷靜應對,留有餘地,保持主動。特別在處理大國關係時,要努力擴大與世界各主要國家之間的利益彙合點,消減矛盾衝突,不搞戰略對抗,爭取建立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推動國際戰略格局向積極的方向演變。
其次,中國作為新興大國,不可能也不應該回避矛盾和衝突。韜光養晦不是無所作為,更不是逆來順受,而是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中國的利益範圍正在不斷擴展,世界對中國的企望和要求也在增加,中國必須有所作為,而且要適時、適當增強有所作為的力度。
這一方麵要求我國充分調動國家日益增強的經濟、政治、文化、國防、外交力量,靈活適度地反擊外部勢力對於我國利益的挑戰,守住國家的核心利益。特別是在應對外部挑戰時,既要敢於碰硬,又要善於妥協,既要勇於擔當,又要巧於趨避,該強硬時更強硬,當靈活時更靈活,應拒絕的堅決拒絕,需合作的積極合作,使外部世界更加明確地認識到與中國合作或對抗的利害界限。同時,廣泛加強同世界各國各地區的交流和合作,努力使市場和資源渠道多元化。
另一方麵,也是更重要的,是要求我們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特別是著力提升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努力擴大我國的國際話語權,逐步引導國際秩序向有利於世界持久和平和共同繁榮的方向發展。我們要代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積極設置國際議題,努力搶占國際道義製高點,主動引領世界變革潮流。同時,從現實和需要出發,在不顛覆現有國際體係的前提下,努力推動國際公共治理體製機製創新,以體製機製創新產生的積極因素逐步衝銷傳統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中的消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