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Rover為員工個人學習創造條件
(1)由管理者協助員工製定個人發展計劃書,明確提出自己通過實踐和教育、培訓要達到的學習目標,使之不僅有利於個人事業成功,也有利於員工符合公司發展需要。
(2)員工助學工程,公司每年支付員工175美元津貼用於員工個人學習,鼓勵員工發展多方麵的技能技巧,不僅鼓勵員工學習與本職工作有關的知識、技能,而且鼓勵、允許員工掌握新知識、新技術,拓展個人和公司的視野,創造出有利於創新的環境和機會。
Rover認識到,一個致力於成為具有世界級競爭力的企業,離不開它的顧客、分銷商和供應商的支持與配合。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不能僅僅滿足於適應其顧客、分銷商和供應商的需要,還必須能與他們一起成長。因此,Rover不僅虛心向它的顧客、分銷商和供應商學習,而且讓他們與自己一起學習。
知識型企業
(Knowledge Enterprise)知識型企業是信息技術發展的產物,隨著信息化的不斷深入,很多資源性企業在向知識型企業轉變。同時,IT行業的崛起也產生了大量的知識型企業。與傳統的資源性企業相比,知識型企業管理趨於知識化、企業經營智能化、產品開發數字化,知識成分大量的增加。由於進一步的信息化,傳統的項目管理並不適合於知識型企業。知識型企業需要深入分析自我企業的特點,充分利用企業的信息化特點,研究發展適合自身發展的項目管理方案。
隨著全球經濟的進一步一體化,企業市場競爭環境日益惡劣。作為社會微觀經濟載體的企業為了適應競爭環境的變化,依據網絡、信息集成等技術為手段,開始向知識型企業轉變。知識型企業被認為是知識經濟條件下最具生命力和推動知識經濟發展的核心經濟單元,它利用知識管理代替原有的科學管理方式,使知識成為企業投資的主體、衡量企業是否成功的標誌。
一、知識型企業管理
與傳統企業管理相比較,知識型企業的顯著特征首先體現在管理的核心上。在傳統企業中,土地、資本、勞動力是企業發展的關鍵要素,因而傳統企業管理在相當大程度上是有形資源管理,即非知識資源管理,而知識型企業管理的核心則是知識管理。
卡爾·費拉保羅認為,知識管理就是“為企業實現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共享提供新途徑的管理,其目的在於通過知識共享、運用集體智慧提高企業組織的應變和創新能力。”知識管理主要包括知識工具集成、員工間的知識交流、知識環境的構築,以及把知識作為資產來管理和知識管理的風險規避等內容。
知識型企業知識管理工具是基於網絡、數據庫、知識庫的。強大的網絡功能、知識庫需要能夠管理企業的顯性知識,並且能夠積累、挖掘企業的隱性知識。顯性知識管理主要是指對以專利、科學發明和特殊技術等形式存在的知識的管理,而隱性知識管理則是指對存在於員工頭腦中、難以明確地被他人觀察、了解的員工創造性知識、思想的管理,將分散在各個員工頭腦中的零星知識資源整合成強有力的知識力量,使企業能夠更好地運用企業人才資源的集體智慧,提高對市場的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形成知識創新能力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知識交流管理的目的是要在企業內部實現知識共享,使員工均能共享科研開發的成果,鼓勵員工積極進行知識生產和交流。
知識型企業還需要構築良好的知識學習環境,使得知識能夠在企業內部生成、交流、積累,能夠在企業外部與其他企業進行交流、共享、合作。知識環境構築的關鍵是提供給企業員工知識學習、應用的寬鬆環境。在這個環境裏麵,企業員工的創新能力能夠不斷被激發,從而使得企業能夠不斷地進步。
二、知識型企業的組織形式
知識型企業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是建立一個有利於企業進行有效知識管理,適應企業環境變化的組織體製和組織結構。傳統的金字塔型的組織結構,適應於較為靜態和單純的企業環境,無法使企業以更快和更靈活的方式滿足市場和顧客不斷變化的需要,不利於企業員工之間的接觸和交流,妨礙了知識的創新和應用,因此,這種組織結構在知識型企業中趨於淘汰,而代之以一種適合知識經濟特點和要求的新型組織結構。這種新型組織結構具有這樣一些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