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煉就孫行者的火眼金睛(3 / 3)

此外,胡雪岩在經營管理中,非常善於用人之長,客觀待人,《胡慶餘堂:中藥文化國寶》一書記載了這樣兩件事:

有一年,胡慶餘堂負責進貨的“阿二”千裏迢迢到東北采購大批藥材,可當他風塵仆仆地回到杭州後,藥號“阿大”見人參質量不如往年,價格卻比過去高,就埋怨阿二不會辦事。

阿二以質次價高是因為邊境有戰事之故而據理力爭,兩人一直吵到胡雪岩處。胡雪岩了解情況後,留他們吃飯,並特意向阿二敬酒,感謝他萬裏奔波,在貨源短缺的困難時期為胡慶餘堂采購到大量緊俏藥品。用這些話打動阿大的心,他也向阿二舉杯敬酒,兩人一笑泯怨怒。飯後,胡雪岩吩咐阿大:“古人雲,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商事如同戰事,應當用人不疑。以後凡采購的價格、數量和質量,就由阿二負責。”阿大怕這樣做有了兩個阿大會壞了店規,胡雪岩說:“我們就叫阿二為‘進貨阿大’。”從此,胡慶餘堂便有了兩個“阿大”,兩位阿大各司其職,把生意做得更紅火了。

又有一次,胡慶餘堂的一個采購人員不小心把豹骨誤作虎骨買了進來,而且數量還不少。進貨阿大了解這個采購人員平日做事很牢靠,加上自己手頭正忙,也就未加詳察把豹骨直接入庫備用。有個新提拔的副檔手(副經理)得知此事,以為又有晉升機會了,就直接找胡雪岩打“小報告”,胡雪岩當即親自帶人到藥庫查看了這批藥材,發現確實把豹骨誤作虎骨了。

胡雪岩對進貨阿大說:“你知道什麼是生命之源嗎?它指的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我們能把假藥,次藥用來欺騙我們生身養命的父母嗎?”然後,就命藥工全部燒毀。眼看由於自己工作失誤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進貨阿大羞愧地向胡雪岩遞了辭呈。

不料,胡雪岩卻溫言相勸,說:“忙中出錯,在所難免,以後小心就是。”那位阿大心懷感激地對胡雪岩說:“燒了這些藥,您心裏踏實,我們也可以引以為戒。”

擺平了阿大失察這件事,那位自以為舉報有功,等著獎賞的副檔手,正在美滋滋兒地偷著樂的時候,突然接到了胡雪岩發來的一張辭退書——胡雪岩不僅沒有獎賞他,反而炒了他的魷魚。因為在胡雪岩看來,身為副檔手,發現偽藥不及時向進貨阿大彙報,已是瀆職,而背後打“小報告”更是心術不正,繼續用此類人,肯定會造成上下隔閡。

此外,胡雪岩寧願用有一技之長的“刺頭兒”,也不願要那些唯唯諾諾的平庸之輩。葉仲德堂有個專門負責切藥的師傅,業務上很過硬,人稱“石板刨”,但因脾氣耿直火暴而得罪人,在葉仲德堂呆不下去了。後來,經人介紹,來到胡慶餘堂,胡雪岩不但沒有因他的“牛脾氣”另眼看待,反而按能定賞,不僅給“石板刨”高工資,還提拔他當了大料房的頭兒。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正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那“石板刨”見馳名朝野的胡雪岩竟然如此器重自己這個在葉仲德堂受氣的小人物,怎不感其知遇之恩而加倍效力呢?所以,從22歲到胡慶餘堂,一直踏踏實實地幹到77歲,整整幹了55年!

胡雪岩用人從來都是不惜重金,阜康錢莊籌辦之初,急需一個得力的“檔手”,經過考察,胡雪岩決定讓原大源錢莊的一般夥計劉慶生來擔當此任。當時住在杭州的生活水準,按胡雪岩的說法:“起碼吃飯一葷一素,穿衣一綢一布,就是老婆嘛,一正一副也不過分。”一個八口之家一個月吃、穿、住的全部花銷也不過十兩銀子出頭。

而胡雪岩卻對劉慶生說:“你說一個月至少要十兩銀子的開銷,一年就是一百二十兩。這樣,我送你二百兩銀子一年,年底另有花紅。你看如何?”

這還有什麼話說?但太慷慨了,卻又有些令人不信。胡雪岩看劉慶生的神情,一下子就猜到了他的心思。雖然這時錢莊還沒有開業,周轉資金都沒到位,胡雪岩還是馬上取了二百兩銀子,放到他的麵前。

“這是今年四月到明年三月的,你先關了去。”

不用說,一年二百兩銀子,實在是高薪相聘,就連劉慶生都感到這實在是太慷慨了。胡雪岩的這一慷慨,也著實厲害得很。

首先,它一下子打動了劉慶生的心。當胡雪岩氣派的將二百兩銀子的預付薪水拿出來的時候,劉慶生一下子便激動不已,他對胡雪岩說:“胡先生,你這樣子待人,說實話,我聽都沒聽說過。銅錢銀子用得完,大家是一顆心。胡先生你吩咐好了,怎麼說怎麼好!”這就意味著胡雪岩的慷慨一開始就讓劉慶生心悅誠服了。

其次,胡雪岩的慷慨也一下子安定了劉慶生的心。一個人做事之所以縮手縮腳,無非是妻室兒女父老雙親擺在那裏,免不了每事先替他們考慮。正如胡雪岩為劉慶生打算的,有了這一年二百兩銀子,就可以將留在家鄉的高堂妻兒接來杭州,上可孝敬於父母,下可盡責於妻兒,這樣也就再無後顧之憂,自然也就能頗盡全力照顧錢莊生意了。而且,“錢是人的膽,手裏有了錢,心思可以定了,腦筋也就活了,想個把主意,自然也就高明了。”

不用說,就是此一慷慨,胡雪岩便得到了一個不僅有能力,而且還忠心耿耿的幫手,阜康錢莊的具體營運,他幾乎可以完全放手了。

在胡雪岩重用的這些人中,人人有其短,有的甚至曾為他人棄用。但以胡雪岩的眼光看,卻是能堪大用之才。相反,那個打小報告的副檔手卻被他掃地出門。有了前麵的見事之清、見人之明,胡雪岩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用人之當也就不足為怪了。

7.以責任磨亮眼睛

沒有人天生擁有一雙洞察人間是非的眼睛,尤其在生意場上,明亮的眼睛需要以正確麵對經驗和教訓的責任感作砂子不斷磨煉——孫行者的火眼金睛不也是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裏煉成的嗎?

鬆下幸之助是一位有著高超的經營管理天才和為人處世法則的哲人。他經商的觀念之新穎、知識之豐富、主張之正確、認識之深刻,一句話,商業眼光之銳利均獨立一時。然而,鬆下僅僅隻讀了四年小學和工商專科學校的一年預科,充其量也不過是初中畢業。

他的知識水準和思想水平與學曆比較起來,很不相稱;就是說,學曆所能提供給他的要差許多。

那麼,鬆下是怎樣磨亮自己的眼睛的呢?是經驗和曆練,是勇於承擔的責任感。

鬆下不止一次指出,他在大阪船場的學徒生涯,影響了他的抉擇;他最初的生意實踐,奠定了他最後成為企業巨子的基礎。可以說,鬆下的知識、思想理論等等,大都從實踐經驗中來。如果沒有這些經驗,當然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鬆下;而鬆下的成就和經曆,也正好說明了經驗的重要。鬆下自己,正是十分重視經驗的。

他說:“經驗是很重要的。做一件事,結局不管成功或失敗,都是寶貴的經驗。”

那麼,如何積累經驗呢?

經驗的累積,在過程上非常複雜。失敗中可能有成功,成功之中也可能包含著失敗。一個人隻要每天反省他的生活處事,找出成功、失敗的原因,再加以分析檢討,默記於心,當做將來待人處事的參考,這就是經驗。如果不知道反省,隻會糊裏糊塗地過日子,經驗從哪裏來呢?所以從“經驗”的意義來看,經營者把業務交給部屬,就是讓他們有增加經驗的機會。相反的,如果要求部屬依令行事,那就等於把部屬當成一部機器,隻會被動的運轉,然後漸漸老化,最後報廢,又怎能增加經驗呢?讓員工成長、增加經驗的方法,就是多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想法來做事。在遭遇挫折時,提示他自行檢討解決——這正是使每個人都分擔責任的正途。

積累經驗,不僅要做有心人,還要做勤快人。經驗教訓時時處處都有,小事上也可能有大經驗、大教訓,故此不能疏懶,否則就可能放過一個個機緣。

經驗的累積,見聞是必不可少的,但僅此遠遠不夠,最重要的還應該是體驗。“百聞百見,不如一次體驗”,正是鬆下的經驗之談。鬆下把體驗置於聞見之上,指出其對人生的重要。他說:“我們不能日複一日,虛度人生,要不斷累積體驗。這無論站在什麼立場,都是很重要的。”

見聞和體驗都是獲取知識和能力的途徑。這些途徑有著快慢、直接間接的不同,更重要的不同是,從體驗中獲取的知識、養成的智慧、鍛煉的能力,比單純的智慧更有實踐意義。這並非否認口耳相傳、書本相傳的智慧和能力,而是說體驗得來的智慧和能力對於個體來說更有價值,對於生活實踐來說更有作用。

人生的價值在於他對人類社會做出的貢獻,這貢獻有時候就體現在體驗的有無和豐富程度上。鬆下認為,長久累積的體驗,體現著這個人的價值和尊貴。年老之人之所以受到尊重,就在於他們累積了長久的體驗。相反,如果年齡癡長,卻沒有點滴體驗,這種人是不配被尊為前輩的。

那麼如何累積體驗呢?鬆下以為,體驗的累積,可以從大成大敗中來,更應該從日常生活中來。

大成功大失敗一類的特殊體驗,當然是十分重要的。這是因為,這些體驗一般情形下難於獲得,隻有在大起大落、大痛大悲、大喜大快中才能得來。故此,這種體驗難得而珍貴。

但是,人之一生,難得有多少大體驗、特殊體驗,生活大多是平凡無奇的,因而更多的也是平凡的體驗。比如,在工作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有“這件事處理得不錯”、“這件事做得不好”、“這件雖說得過去,但應該有更好的辦法”等種種感受,對這些日常細微末節的不同感受勤加檢討反省,就是得到了平凡的體驗。

鬆下幸之助指出這種體驗正貫穿在大成大敗的過程中:“一個成功的過程,可能有失敗;而失敗的過程中,也會有成功。如果能從每一環過程中細心檢討,吸取新的教訓,這樣就使表麵看來平凡無奇的生活包含了豐富的體驗。”

喜歡把錯誤歸咎於他人是一種懦弱的象征。做事難免有成有敗。失敗之後大家都一味地推卸責任,就永遠不會讓自己的眼光變得敏銳起來。

鬆下一生為人處事,極重責任。無論多麼重大的事情、多麼艱難的問題,是該擔當的,他都擔當。比如在戰後日本重建期間,他為了民族工業的發展等正義的原因,先後承接了日本勝利唱片公司等多家危難企業。又比如,20年代末30年代初那次世界性的經濟蕭條中,他的公司也不例外地受到了影響,產品積壓,開工難,員工餘。麵對這種情況,手下的幹部無可奈何地作出了裁員、減產的決策,可他卻不同意裁員,隻同意減產。也就是在這一階段的不景氣中,他買了從未想買過的高級轎車,帶頭以消費刺激、促進生產。

無論是拾攤子、不裁員,還是買轎車,都有責任在其中,很難說哪一項是該由鬆下來負完全責任的。但是,鬆下不隻是把自己看成一個僅知賺錢的生意人,他的經營理念是向社會大眾負責,因此,他自認這些事情都有自己的責任。鬆下的一生,就是這樣勇於負責、敢做敢當的一生。鬆下雖然沒有對自己的這種特色給以概括,但他在別的文章中提到的“丈夫本色”,指的就是這些。

丈夫本色,首先就要勇於承擔責任。不僅要在事前接受任務、承擔責任,而且要在進行中負責,在出了問題的時候負責。尤其是後者,簡直就是檢驗是否丈夫本色的試金石。一個領導者,尤其必須具備這種特質,否則,無法成事。

丈夫本色,也要敢做敢為、勇於出頭。中國俗語有所謂“出頭的椽子先爛”,是勸人莫出頭的。在某種場合或情況下,這或許可取;但天下至理仍然是:“幾分耕耘,幾分收獲”。人生際遇中,有些別人不願做的事情你做了,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有些別人不敢做的事情你做了,會取得出人意料的成功。大丈夫,就該敢出頭、不縮頭,敢當靶子、不當猴。

丈夫本色,還要遇險不驚、遇難不餒、不屈不撓。鬆下說,有丈夫本色的人“遇事時不會退縮不前,逢難時必能很快決斷”。與之相對的懦夫,則是偶遇風險即裹足不前,偶遭挫折即一蹶不振。

在鬆下的時代,他就已經感覺到了人心不古。他覺得,具有丈夫本色的人不多了,感歎地說大丈夫是“今日茫茫人海中不可多得的人物”。因此,他呼喚敢做敢為、不怕死難的丈夫本色:“大丈夫大敵當前不怕死,麵對死亡不動搖,這種精神在今日社會中,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令人起敬的。”將所有不順的事情,一概推得幹幹淨淨,那實在是輕鬆快活。然而,如果社會上的所有人都保持這種態度,互相推卸責任的話,又將成為怎樣的世界呢?

鬆下說:“作為一個經營者,一定要有負起絕對責任的心理準備。不管員工有一百還是兩百,甚至是一千兩千,責任還是由他一個人負。自己既然站在最高的立場,一切都是自己的責任了,這個道理是古今不變的。”

經營者負責,不僅表現在日常,更表現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即使碰到了失敗,也把失敗的責任一肩挑起來,不怨天,不尤人。當然,失敗的原因可能來自外界的大環境,也可能來自內部的其他人,但當此之時,作為企業靈魂人物的經營者,不應該尋找借口、推諉責任,而應該找自己未能及時調整以適應環境的責任,找自己用人不當、調處不力的責任。隻有這樣,並且在此基礎上深刻反省,認真調整,失敗才能成為成功之母。

曾經有一件經營者負責到底的事,讓鬆下十分感動。事件的主人公是一位和鬆下有往來的客戶,生意做得不錯。二戰以後,隨著經濟大動蕩,他經營不下去了,又需要還銀行的貸款,不得不破產清理財物。為了還債,他甚至準備把太太的戒指也拿出來。當時,生意場上失手的人,清理時總還是要留下些活命的財資以維持生計,但他卻全部拿了出來,連銀行都感到吃驚。在銀行的再三勸阻下,他才留下了一些私產和維持生計的財物。數年以後,他東山再起,重新創業成功。對這種負責到底的精神,連鬆下都感到自愧弗如,敬佩之感油然而生。由此,鬆下更加明確了一個信念:經營者如不能負責到底,就不能真正做好經營。

直麵經商過程中的一切經驗與教訓,才能造就出敢於擔當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反過來會促使你始終讓自己的眼睛保持絕對的敏感,見人所未見,贏人之所不能贏。所以我們看到,在一些成功商人的基本素質當中,那些優秀的經商因子比如洞察力、比如敢擔當、比如有度量等總是結伴而行也就不足為怪了。

8.多方聽取意見,擦去蒙在眼睛上的灰塵

做生意需要決斷,需要不失時機地迅速行動,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一意孤行。先多聽不同渠道的意見,可以讓自己看得更全麵、更深入。

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如果隻拿自己的長處與別人的短處相比,當然會感到“隻有自己偉大,而別人不行”。以這種想法,自然不能心心相通了。——自私的人也就是孤獨的人。

如果將自己的短處與別人的長處徹底地比較一下,那將會如何呢……雖然也許會感到很不好意思,可是,這麼一來,一定會改變以前對人的看法,一定會感到:連我自己不也正在被人寬恕著嗎?

如果真正了解別人各有各自立場時,就會感到個個都是偉人了。這時,自然會生出感謝與謙虛的意念,心情也會因之放鬆而互相理解了。

由此,鬆下說,人應該有勇於承認錯誤的勇氣,並樂於改正才是。所以,人應該時時為自己的言行找一麵鏡子,也來看看其中的是非曲直。他說:“儀表固然可以在鏡子麵前整飭,但心術不正,在鏡中卻無法顯現出來。人往往不容易發覺自己的想法或做法的錯誤。那是因為沒有一麵心鏡的關係。那麼如何尋找、樹立心鏡呢?

其實很簡單,隻要時時保持一顆謙虛而上進的心,心鏡就幾乎無處不有了。”所以,我們周圍的人和物,都是我們的鏡子;所有的東西,都能反映出我們的心理,所有的人,都和我們的心連在一起。關鍵在於自己有無這樣一顆謙虛檢驗自己的心。

事實上,自以為是憑自己的頭腦去想、憑自己的能力去做的事,往往都是受教於別人的結果,沒有向別人借鑒和學習,很難不犯錯誤地完成自己的事業。智慧是不斷地以他人和客觀事物為鏡子積累發展起來的。因此,凡是能夠使我們從中看見自己的不足和錯誤的,都可引以為我們的鏡子。默默無語的木石、雪白的流雲、天真無邪的嬰孩、廣大無邊的宇宙、悠久的曆史等等,事無巨細新舊,都蘊藏著宇宙的真理,都可折射出人類珍貴無比的智慧和體驗,都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借鑒。謙虛地向萬物求教並檢查我們的思想正確與否,才能產生新的智慧。這種勇於探索借鑒的心理,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同樣聽一個人講話,可能會有兩種不同的效果,一種是講得真不錯,有道理;另一種是“廢話連篇,不知所雲”,但是既然費了時間來聽,還是謙虛吸收點什麼比較好。你把那些講話當廢話處理,自然沒得可說,它到此為止了。可是認為有道理,就會將對方所說的,引用在自己的人生或工作之上,有時甚至會觸發靈感而獲得新的思想和觀念,這無論如何,總是會對自己有所裨益的。雖然是一件小事,但人生或事業成功的關鍵,往往就在這裏。

對此,鬆下有自己獨特的認識。他說:“經營公司也是這樣的,看了人家的公司,能覺得經營不錯的人,就會吸取對方的經營之道,用來發展自己的公司。這就等於是借用別人的智慧,而且是無償的。最好的辦法,是能夠誠懇虛心地去請教:貴公司的經營很成功,有什麼秘訣嗎?可以告訴我嗎?對這種謙虛誠懇求教的人,除非是特別機密的事,一般對方都會坦白率真地回答你的提問的。

我時常想,無論做什麼事,虛心是非常重要的。虛心就是謙虛的心,對任何人的意見都能接受的心。這前提當然是不能迷失自己,讓人牽著鼻子走。一方麵要堅持主體性、自主性,另一方麵要虛心地接受別人的意見。這樣才能走向成功之路。”

虛心接受人家的意見,虛心去請教他人,才能集思廣益。這比一個人獨自在暗中摸索要少出許多錯,也會有比較好的智謀,所謂“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就是這個意思。

鬆下幸之助認為,無論做什麼事情,剛開始時都很虛心。比如:學習繪畫,開始時很熱心,很謙虛。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畫技漸趨熟練,即自鳴得意起來,失去謙虛,別人的忠告也聽不進去了。做生意也是這樣。

鬆下說:“經濟景氣,生活富庶,如果能夠長久這樣,真是求之不得。然而,天氣總有刮風下雨的時候。就景氣而言,有時好,有時蕭條,不可能永遠是和平與繁榮。這就是人生,就是社會。社會安穩,好景常在,做事順利,倘若可以長久如此,自然是好事。但每天都處在一帆風順的安逸之中,難免會把社會的本質遺忘了而生出自以為是的情緒。風和日麗之後,總有一天台風將襲來;一帆風順之後,不景氣的熱潮也將紛湧而至。當你置身此情此景中,仍然可以保持那種自以為是的心境嗎?”

鬆下說,工作有時會做得很好,有時則不盡然。若做得好,就應該感謝上蒼和別人的幫助;若做得不好,就要重新考慮做法。若能每天堅持如此,一定會有不斷的進步而不致有重大的過失發生。

我們必須隨時準備應付急變的心境,這就是治不忘亂、謙虛謹慎的心情。連續失敗固然不可忍受,連續成功卻更值得警惕。任何偉大的人,做三件事情而有一次歸於失敗,對自己反而是有利的,因為憑此可以產生謙虛的態度,杜絕自以為是,那樣才可能有發展。

所以,鬆下教導人們說,最可怕的是自以為是的觀念。一個人一旦自以為是,不但對事情無法重新考慮,觀念上也很難修正了。

那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自信,竟在不知不覺間,一變而成為可怕的自負,並因此而驕傲起來了。這樣一來,忘記了感謝上蒼和別人的幫助,疏忽了自我的反省,最後終於滋生了“隻有自己而無他人”的心情。於是,一切重大的過失,就由此而埋下了深刻的根源。事實是,前麵未知的路仍遙遠漫長,而自以為是就會切斷自己的路。

當然,聽取意見並不是從眾,而是以己為主,抱著借鑒、比較的心態對待意見。

美國管理學界有一項研究表明:領導者在作判斷和決斷時,征求別人意見的人數不宜超過三個人。並且明確指出:如果一個領導人征求意見的人數達到五個人,則在一般情況下,肯定是作不出或作不好判斷和決定的。

這也可以理解為:征求意見的人到了五個人,一定會有兩三個以上的人有不同意見,而且他們的意見又可能互不相同。由於被征詢的人都是某一方麵的專家。

(比如營銷專家、技術專才),他們的不同意見聽起來就更加言之鑿鑿,讓人覺得很有點道理,於是就對本來的判斷產生了幹擾。

1986年動工興建、1987年5月1日之前產出了啤酒的某縣啤酒廠,並沒有因為啤酒賣得好、掙了錢而自滿,決定利用1987年秋冬淡季進行擴建。

廠長的意見一發表,立即招來了非議。尤其是廠

領導集團中的副職們,全數反對。基本意見有兩種。

一是一個縣裏的啤酒廠,一萬噸生產能力已經可以了,而且由於工人少,管理方便,隻管賺錢就行了。

另一種意見是,先停頓個一二年,積累生產經營和管理的經驗,而後再適時擴建。

持這兩種意見的副手們都舉例說:本地十幾家啤酒廠,都比該啤酒廠建廠早,效益也好,但卻沒有一家考慮擴建。

廠長明明白白地意識到,小啤酒星羅棋布、相互殘殺的“春秋時代”很快就會結束的,有相當規模的中大型啤酒廠進行市場較量的“戰國時代”很快就會到來。

搞啤酒,沒有一定規模,是不會有效益的,隻能等著被別人擠垮,或者吞並。

於是,廠長不顧副手們的堅決反對,毅然決斷:把啤酒廠擴建到2萬噸,準備隨後再擴建到5萬噸。

這就是該啤酒廠後來發展的圖景:從1987年起,每年秋冬啤酒淡季,都要進行擴建,從1萬噸到2萬噸,到5萬噸,到8萬噸,到12萬噸,到15萬噸,到22萬噸,直到中外合資之前。

連續擴建的結果,這個啤酒廠發展壯大了,根子紮深了,立足穩當了,隻稅金,一年就上交國家近1個億。

與此同時,當地的十幾個啤酒廠,垮台了一大半,另外少部分在艱難地維持。雖然後來有幾個啤酒廠也開始擴建,但為時已晚。

意見多了,就會產生分歧,如果決策者覺得這個意見好,那個意見也不錯,在其間搖擺不定……那麼意見的作用就不是幫人擦亮眼睛,反而進一步蒙上了你的眼睛。如果從別人的意見尤其是不同意見中吸取有益因子,或作為決策的佐證,或補充不足,或修訂細節,或進一步論證和調查,意見就能起到應有的作用,真正讓你的眼睛明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