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雖然看到了機會,但卻猶豫不決、裹足不前。好機會往往如過眼煙雲,瞻前顧後、慢慢騰騰隻能貽誤戰機。”李總思考了一會兒,再次拿起電話打到美國分理處,“尹經理,我們希望做成這筆生意,委任您為全權代表處理這宗買賣,不需要事事請示。”尹經理接受任務之後,立刻飛到南美洲去與銅礦公司談判,並很快達成協議,簽訂了買賣合同。
過了兩天,原來一直在接洽的另一家公司,拿著支票也準備做成這筆買賣。“噢,對不起。前天尹經理已經和我們簽了約,您可是第一家來洽談的公司呀。”這家公司的代表真是有口難言,這樣一宗涉款較大的生意,他沒有任何決定權,在請示彙報中,眼睜睜地把這塊肥肉給放跑了。
中國富豪張果喜把一個小小的木器廠發展成為稱雄亞洲的木雕企業,其經商秘訣總結起來無外乎兩條:一是搶先一步占先機,二是為迅速的行動創造一切必要的條件。
張果喜所在的廠因為經營管理不善,效益每況愈下,到1972年,已瀕臨倒閉的邊緣。結果,無法自負盈虧的木工車間被從廠裏NFD66離出來,單獨成為木器廠。年輕的張果喜被任命為廠長。
張果喜名義上是廠長,可實際上,他從農具社得到的,除了三平板車木頭和幾間破工棚,就隻有21名職工和他們的家庭近百口人的吃飯難題,以及“分”到他們頭上的2.4萬元的沉重債務。
到了第一次發工資的日子,張果喜這個廠長手上卻連一分錢也沒有,血氣方剛的他找到父親,要把家裏的房子賣了——那房子還是土地改革時分給他們家的,已經住過張家祖孫三代人。人家當了廠長,忙著給自家蓋房子,張果喜這個廠長卻急著賣自家的房子。盡管如此,通情達理的父親理解兒子的難處,還是同意了。房子賣了1400元,張果喜全部拿到了廠裏,這成了他們最初的本錢。
單靠這點錢,又能發得上幾回工資呢?木器廠必須得找到能掙錢的活幹。張果喜想,一定得另找出路。
情急之下,他想到了上海。
張果喜和他的夥伴,四個人帶了200元錢,闖進了大上海。因為怕被扒手扒去這筆“巨款”,他們躲進廁所裏,每人分50元藏在貼身口袋裏。晚上舍不得住旅館,就蜷縮在第一百貨公司的屋簷下打地鋪。他們從上海人口中得知,上海工藝品進出口公司大廈坐落在九江路——九江可是江西的地名呀,他們感到了幾分親切,也更增加了幾分希望。
在工藝品進出口公司陳列樣品的大廳裏,張果喜被一種樟木雕花套箱吸引了目光。套箱是由兩個或三個大小不一的箱子組合而成的,每個箱子都是單獨的工藝品,套在一起又天衣無縫;箱子的四沿堆花疊翠,外壁層層相映著龍鳳梅竹,顯得精美非凡。當他聽說每件套箱的收購價是300元時,覺得這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
300元啊,他們四個人千裏迢迢來闖上海,全部盤纏也才不過200元呀!他決定接下這批活兒。
工藝品進出口公司答應了張果喜提出的承做50套出口樟木雕花套箱的請求,並當場簽訂了合同。
張果喜的名字,第一次與1.5萬元巨款連在了一起。
張果喜沒有馬上回去,他對夥伴們的木工技藝心中有數,知道要做這樣精細的活計還有難度,所以,他們先在上海藝術雕刻廠學了一個星期的木雕技術,把看到的一切都牢牢地記住。臨走時,他從上海藝術雕刻廠的廢紙堆裏揀回了幾張雕花圖樣,又順手牽羊地帶走了一隻報廢的“老虎腳”。
回到餘江的當天夜裏,他顧不上休息,連夜召開全廠職工大會,要求大夥一定要把這第一批活幹好。
但是,怎樣才能幹好呢?
張果喜把全廠的碎木料一一清理出來,分成三十幾堆,全廠職工每人一堆,讓大家照著樣品上的花鳥去練習雕刻。接著,他把工人帶到有“木雕之鄉”美稱的浙江省東陽縣,向東陽縣的老師傅學習;又把東陽的老師傅請到餘江來教……就這樣,張果喜和他的夥伴們如期交出了高質量的樟木雕花套箱。
在1974年的廣交會上,他們獨具一格的“雲龍套箱”,造成了極大的轟動。
張果喜決心要將工藝雕刻這碗飯吃到底了!他給每一位雕刻工發了畫筆、畫板,要求每人每天一張素描,由他過目、評分。他擠出經費,讓雕刻工外出“遊山玩水”,接受美的熏陶。於是,各種題材、各種風格、各種流派的雕刻藝術,都彙聚到他的辦公室,爭奇鬥妍。
1979年秋天,張果喜再次闖進大上海。同樣在上海工藝品進出口公司的樣品陳列廳裏,他看中了比雕花套箱值錢得多的佛龕。
這是專門出口日本的高檔工藝品。日本國民家家必不可少的“三大件”,就是別墅、轎車和佛龕。佛龕用來供奉各種佛象,雖然大小隻有幾尺見方,結構卻像一座袖珍宮殿樣複雜。成百上千造型各異的部件,隻要有一塊不合規格或稍有變形,到最後就組裝不起來,成為廢品。因為工藝要求太高,許多廠家都不敢問津,但是,張果喜卻看中了它用料不多而價格昂貴,差不多是木頭變黃金的生意。
張果喜簽了合同,帶著樣品返回家鄉,一連20天泡在車間裏,和工人們一起揣摩、仿製,終於取得了成功。張果喜慶幸自己抱住了一棵“搖錢樹”——
1980年,他的企業創外彙100萬日元,其中60萬日元是佛龕收入;1981年,他們創外彙156萬日元,佛龕收入超過100萬日元。
7.時間差讓快變巧
快有雷霆之快,有輕靈之快,有奇巧之快。巧打時間差可以讓你的商業行動在不經意間快人一步。
在排球比賽時,利用時間差可使比賽變得更精彩、更有懸念;
在商業活動中,抓住時間差,也能讓人一朝成富翁。
歐洲的一個數學老師為了使自己的教學更加形象化,就做了一個奇異的正方體。它由27個更小的正方體組成,六個麵的顏色都不同。妙就妙在它的每個小方塊的三維能夠隨意轉動。因為六個麵都有不同的顏色搭配,如果搞亂了,要重新轉回大方塊各麵都是同一顏色,那就要大費腦筋。就是這個小小的正方體,一經推出後,就像沾有魔法一般,整個歐洲的青年們都被其迷住了,有空就拿出來玩一玩,看誰能夠在弄亂了之後,能更快地恢複原樣。商家看到了它的商業價值,也就推波助瀾,又是開講座,又是搞比賽,把這個小正方體烘得熱熱的。小青年們也想在眾人麵前露一手,證明自己比人強,也真的肯花心思去鑽研它。好在它並不貴,玩起來確實也能鍛煉思維,也就得到了家長的默許。這個小正方體在歐洲像一陣風似的刮起,人們把這個小正方體叫做“魔方”。
歐洲流行的東西總是很快就能在世界上流行。香港商人為此蠢蠢欲動,希望“魔方”能夠在香港掀起一股熱潮。民生化學公司老板敏銳地感到生產“魔方”必須搶先上陣,占領先機。於是馬上電話通知正在歐洲公幹的哥哥盡快把“魔方”的技術資料搞到手並電傳到香港。在獲得全套技術資料之後,他立刻在電台和報紙上同時刊登廣告:“你想生產‘魔方’嗎?請到民生來;民生將為你提供全套的技術資料,助你踏上成功路。”100多個廠家、商家聞訊後紛至遝來;公司門口原門可羅雀,一夜間變得車馬盈門。民生公司因此賺得盤滿缽滿。
香港商人陳玉書也有一次通過險打時間差成功的經曆。
1979年,大陸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大江南北,有眼光的港台商人紛紛進入大陸市場發展業務。陳玉書也來到北京,經過一番考察,他決定經銷具有民族特色的景泰藍產品。他第一批購進了價值5萬港元的貨,運回香港後,很快便銷售一空。1980年。他又訂購了30萬港元貨,同樣很快就賣光。以後,他又多次訂貨,每次都是數十萬元。這樣,他就成為香港較大的景泰藍經銷商了。
可是,到80年代初,因為全球性經濟衰退,香港市場對景泰藍的需求量減少。陳玉書訂的貨比較多,一時難以售出,形成積壓,他又一次陷入困境之中。他苦苦思索如何擺脫這個困境。就在其他商人紛紛收縮業務、拋售存貨的時候,他卻來個反其道而行之,一連開了好幾家新店,在電視、報紙上大肆宣傳。對他來說,這簡直是一場賭博,他把大部分銷售收入都押上去了。
陳玉書也認識到,由於傳統的景泰藍產品花色品種不多,功能隻限於觀賞,已滿足不了顧客的需要,進行產品改革是當務之急。為此,他頻繁地往來於北京與香港之間,把世界最新的流行趨向通報給生產廠家,並指導工人製作。
他的努力獲得了回報,在景泰藍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他的“繁榮”公司銷售量不但沒有下降,相反還逐年增加。
1982年,陳玉書又做出一個驚人之舉:由於世界經濟持續衰退,北京工藝品公司積壓了價值1000多萬元人民幣的景泰藍廠品,急於清倉處理。但在市場疲軟的情況下,港商誰也不敢圖這個便宜。陳玉書卻獨具慧眼,看好這個機會,他認為,景泰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世界經濟不景氣也不會長期繼續下去。一旦經濟回升,人們對藝術品的需求就會增加,景泰藍還會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
他想,若買下這批貨,就等於擁有世界上最大、花色品種最多的景泰藍庫存。權衡利弊後,他決定,訂下這批貨!
按照他當時的財力,根本就拿不出這筆錢,惟一的辦法隻有向銀行借貸。而銀行家們都不傻,他們知道景泰藍行業不景氣,擔心貸款放出去收不回來。陳玉書跑了許多家銀行。隻有少數幾家同意貸款,但提出的條件極為苛刻。他咬了咬牙,接受了對方的條件……將全部的家產抵押出去,這才湊足了所需貨款。如果這筆買賣失敗,陳玉書又將身無分文貨運到香港,他理所當然地打出“景泰藍大王”的金字招牌,號稱“品種齊全,數量最多”。但同行都在暗中竊笑:看他怎麼拋掉這個大包袱!陳玉書的心其實也懸著,他外表裝得坦然,心裏卻七上八下——現在他是負債經營,每拖一天,貸款的利息就增加一分。
這時,幸運降臨了:新加坡準備舉辦中國景泰藍展覽。得到這個消息後,陳玉書心花怒放,他立即帶著所有的樣品趕赴新加坡參加展覽會。展覽會一開幕,參觀訂貨的人就絡繹不絕。這次機會,掃清了陳玉書登上“景泰藍大王”寶座的一切障礙,他的公司營業額頓時擴大了10倍,在香港同行中,已經沒有人能與之匹敵了。他的公司營業額占了香港景泰藍市場的50%以上。
陳玉書從實際經營中認識到,景泰藍產品必須跟上時代的潮流,朝“實用化、日用化”方向發展,不斷推陳出新,才能保持其在市場上長盛不衰。他組織北京生產廠家的技術人員成功地研製了脫胎景泰藍。它製作簡便,成本低,可以製作壁掛、台燈等日用裝飾品。他還親自設計了景泰藍手表、景泰藍鋼筆、景泰藍打火機等各種日用品。這些新產品剛一問世,大批訂貨單雪片般地飛來。他銷售的景泰藍產品不僅暢銷東南亞,還打入了歐美市場,隨著市場的不斷開辟,陳玉書“景泰藍大王”的地位也越來越穩固。
8.讓快速成為一種經商風格
其實,快,有時候不是可以刻意追求的東西,而是基於對事情現狀和發展走向的認識而作出的本能反應,因此,更多時候,它是經商者的一種個人風格。
韓國大宇公司的創始人金宇中小時候因家境貧寒曾當過報童。
當時賣報的報童很多,但金宇中卻與別的報童不同。他賣報不僅腿勤口勤,而且善於動腦。報童們喜歡到離報社近的西門市場賣報,那裏來往人雖多,可大多數是本地人。金宇中偏偏與眾不同,他發現較遠的防川市場更有利可圖,因為,那裏左右居住的多是躲避戰火的北方難民,他們要比當地人更愛看報,希望從中得到故鄉的消息。
另外,報童們總是一邊賣報一邊收錢,金宇中卻別出心裁,他除了預先準備零錢外,還采取了先看報後收錢的辦法。每天一大早取到報紙後,他就急忙跑到防川市場,從市場入口開始,他便把報紙迅速發給麵熟的老顧客,直到市場未尾把100份報紙分發完,然後再回過頭來一一收錢。到了下午4點,已賣完報紙的金宇中,又從別的報童手上低價買進報紙,拿到市內熱鬧街去賣。晚上9點,他又蹲在風山洞郵局門口把剩餘的報紙賣給下晚班的工人。如此一來,金宇中一天就能賣上150份報紙,最多時高達200份,收入基本能維持一家4口人的生活了。
就這樣,金宇中成了大邱出了名的報童,並且成為10名報童領班人之一。
他每天取報分發給報童,收領班費,此外他還親自外出賣報,實際上就擁有了雙份收入。
金宇中在大邱賣報期間仍堅持讀書。家境稍有好轉,他又返回漢城讀完中學。
1956年,他考入延世大學商經學院經濟係。
由於家庭貧困,金宇中在大學讀書期間的費用,絕大部分由漢城實業株式會社社長金容順提供。1960年,年滿24歲的金宇中以優異成績結束了大學生活,加盟漢城實業株式會社。
漢城實業株式會社在韓國化纖製品進出口業占據突出地位。
金宇中主要負責纖維製品進出口業務。他大膽地從日本大量進口尼龍纖維製品,使漢城實業的進口額激增。但是,樸正熙上台後,股票市場的混亂和實施貨幣改革,使漢城實業株式會社陷入了困境,金容順社長對此毫無辦法,隻能坐以待斃。由於金容順早先曾許諾讓金宇中赴英國留學,所以在會社倒閉之前,他把赴英護照交給金宇中,兩人心事重重,久久無言以對。
但在金宇中的出國途中,事情卻出現了轉機。
金宇中決定借出國之機,了解一下各國市場行情。首站是香港,緊接著是馬尼拉、西貢、新加坡,每到一地,他就坐上出租車,逛市場,跑商店,參觀企業。經過周密計劃,權衡得失,他確信向新加坡出口紡織品是樁大有前景的買賣——他運用嫻熟的推銷技巧,很快就與新加坡商人簽訂了總額為34萬美元的出口合同;然後斷然放棄了留學機會,懷揣這份巨額合同書興衝衝地趕回漢城。
經過努力,金宇中圓滿地完成了這批紡織品的出口任務,使漢城實業株式會社起死回生,並進入全盛時期。
金宇中乘勝前進,不斷擴大出口市場,使1964年的出口額達70萬美元以上。他在對外貿易中恪守信譽,保證質量,交貨準時,從而在東南亞一帶聲名鵲起,被譽為“紡織出口大王”。
在1965年實現出口100萬美元的基礎上,金宇中滿懷信心地迎來了1966年,他計劃擴建和新建紡織廠,並確定出口目標為200萬美元。但是,金宇中這一雄心勃勃的方案卻未能得到大病初愈的金容順的采納。
金宇中無法理解金容順的悲觀態度,也不願失去幹事業的機會,就在1966年2月正式向金容順社長提交了辭職申請。1967年3月22日,金宇中與大都纖維株式會社社長都再煥,及好友趙東濟、李雨馥、金尚重一共五人,聯合創辦了大宇實業株式會社——“大宇”的商號取自大都纖維會社的“大”和金宇中的“宇”,金宇中自任貿易部長。
金宇中就這樣開始了他的創業生涯,這一年,他31歲。
我們看到,金宇中從小時候開始就學會了如何讓自己更有效率、讓自己的快決不盲目。成年後,他的做事風格中也處處閃著快速高效的影子。這一性格特質幫助他的事業不斷攀高。
香港商人曾憲梓更是把快納入到自己的經營理念之中,並時刻貫徹在企業的經營行為裏。
曾憲梓是“領帶大王”,“三多”和“四快”是他的成功之道。所謂“三多”就是多看、多想、多做。意思也就是遇事要注意多調查研究;多思考利弊得失,計劃盡量周全;多實踐,不要怕失敗,盡可能取得經驗和鍛煉隊伍。“四快”就是快設計、快製作、快投產、快上市。當今世界流行快節奏,觀念更新快,款式變化快;今日流行、火暴的樣式說不定就是明日黃花,一文不值。而“四快”之中是以“設計快”最重要,產品必須與世界同步,否則就會落伍,就會失敗。所以,他每年都會派出不少設計人員到歐美,特別是領導世界衣著潮流的法國和意大利去觀摩、取經,讓他們領悟時裝界變化的脈搏,挑選出合適的款式,保證設計出來的款式是符合未來潮流的。有時見到別具一格的設計,他就會毫不猶豫地重金買下版權,拿回香港來琢磨一番,加上公司設計人員的創意,迅速地組織批量生產,投到市場中去。這樣就保證了整個生產和銷售鏈條的快速運作,貨如輪轉,產品少有積壓。據說,金利來公司每年投放到市場的品種多達2萬個,多數都是采用這方法炮製出來的。
時代流行的是快節奏,產品必須趕在潮流剛興起時就投放市場,否則很容易就會成為滯銷品,投入的資金、人力、物力就會“雨打風吹去”。
第三篇 謀絕:放眼長遠的經商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