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上海某貿易大廈抵債資產管理案例 以經營性租賃方式管理抵債資產的嚐試(2 / 3)

2737+PV(5. 025%,8,2737×2. 25%,0,0)=3135(萬元)

推算融資租賃年租金為486萬元,即:PMT(5. 025%,8,3135,1)=486(萬元)。

這一結果還沒有考慮信達公司除利息以外的其他處置成本,如建設稅費、房產證辦理稅費、折舊、房產稅、營業稅費等內容。如按理想狀態執行完畢,信達公司的債權可以全部實現,但事實上,市場中有如此支付實力的融資性承租人極其罕見。即使有客戶願意以此方式進行融資租賃,也因涉及到固定資產購置指標及實際支付能力限製,很難選擇該方案。在政策層麵,融資性租賃是否是資產管理公司的經營範圍也不明確。

方案三:經營性租賃

鑒於當時上海房地產市場大氣候仍不景氣,當地房產交易相當低迷,辦公樓的銷售情況差強人意,項目組認為客戶會更加願意以低廉的租金直接租用辦公樓以降低公司營運成本,這就決定了辦公樓租賃市場可能略優於銷售市場。

如果運用經營性租賃的辦法,在收取租金形成現金流入的同時,並不放棄實物的所有權,既回避了貨幣貶值的風險,又可觀望市場行情,隨時待價而沽。

信達公司項目組多次討論研究後認為經營性租賃方式具有比較強的可操作性,確定按“方案三”開展項目處置和方案細節的設計實施。

三積極爭取各方配合,實現資產保值增值

項目組隨後開始了與區政府的反複協商,從為該區解決曆史遺留問題的角度,建議政府相關部門能在信達公司今後辦理產權證時給予稅費優惠和政策傾斜。在項目組要求下,該區政府主持召開了由相關委辦參加的貿易大廈續建工程協調會。會議形成一致意見:信達公司等業主的房產證可以分別辦理,有關費用能免則免。據此精神,項目組對辦理產權證時將發生的費用進行估算,辦理1~6層產權證將支付建設稅費、房產證辦理稅費114萬元(不包括實際可減免稅費980萬元),項目處置的前期固定成本大致明晰。

貿易大廈所處上海某區當時已作為工業開發區進行規劃,區內已經吸引了大量的外資及大型中資企業進駐辦廠,但是這些工廠均設立在規劃工業區內,離該大廈所處規劃商務區有一定距離。項目組調研發現,這些企業均在廠區內建造了自用的小型辦公樓,未必有在當地的商業街上再設辦公室的要求。所以,有實力和財力在當地繁華商業街上租賃高檔辦公樓的,隻可能是金融機構及服務性行業。

隨後,信達公司項目組對當地金融機構的寫字樓需求進行了調研,項目經理注意到該區的中行、工行等銀行支行已經擁有了自己的辦公大樓,而福建興業、民生等小銀行短期內並沒有迅速擴展到租用6個樓麵辦公房的可能,服務性行業除百貨公司外,也沒有一次性租用6層樓麵的可能。隻有當時的建行支行急需租賃較大麵積的辦公樓作為營業及辦公場所,建行支行因此成為理想的承租人選。

經與建行當地支行接觸,項目經理確定建行支行確實有此意向,但對方希望該抵債物能夠初步具備使用條件。

經過測算,貿易大廈至少尚需要繼續投入900萬元左右資金,方能使大廈1~6層竣工達到簡單運營要求,但是信達公司並不可能在該項目的續建工程中注入資金,大廈1~6層竣工運營、經營性租賃方案在運作中存在資金缺口。

經過與建行分、支行及區政府協調後,項目組和建行支行達成意向:

區政府以1000萬元現金置換建行支行目前使用的辦公樓,在續建過程中盡可能提供政府協調和優惠政策;

建行支行將1000萬元款項投入該大廈1~6層的續建工程,並作為牽頭人發起和組織管理續建工程,以及協助辦理相應產權證明,使大廈可以簡單運營;

建行支行同時租賃2~6層樓麵5510平方米(即:法院判決6838平方米-底層1449平方米+三層增建121平方米=5510平方米);

在1~6層竣工驗收後,信達公司將該大廈底層1449平方米建築麵積(含公共部位)與建行墊付的900萬元續建工程款進行置換,為使1~6層正常使用而再投入的900萬元分攤到1~6層計6838平方米的單價為900萬元÷6838/平方米=1316元/平方米,竣工後底層的市場價值為6000元(現狀評估價)+1316元=7316元/平方米,續建工程款900萬元應置換的麵積為900萬元÷7316元/平方米=123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