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3 基於自組織條件的觀念創新和對策建議(2 / 3)

9.3.2 關於發展對策的思考

結合目前國內,特別是廣東省高新技術產業及其集群的實際,提出以下一些主要的政策建議:

(1)改變施政思路,切實轉換政府職能。目前,國內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以政府為主建立起來的。地方政府在土地征用、資金籌措、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管理經營和政策製定等方麵都居於支配的地位。但是,本書研究揭示,高新技術企業集群具有自組織發展的動力和規律,不是單單依賴於政府或其他外部權威來建立和運轉的,而是依靠係統內部要素間相互作用以及係統與環境的主動協調自我發展,政府行為不能代替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自組織機製。同時,我們強調自組織機製並不是要完全否定政府的作用,相反,地方政府需要承擔許多建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職能和組織協調工作。這種政府行為應該是建立在認識和遵循自組織規律和條件的基礎上,從而實現哈肯所說的“建立組織與自組織之間的合作”。為此,需要對現有的政府施政思路和重點進行適當的調整,正確處理政府行為與高新技術企業集群自組織規律之間的關係。一是不能用簡單的線性思維方式去看待技術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那種先規劃設計再建設的思路未必能建設一個有序高效的高新技術企業集群。政府不是也不可能直接去創造一個高度有序的自組織集群係統,而是要致力於營造好的發展環境,提高自身並促進其他係統主體的素質,為集群自組織機製發生作用創造有利的外部條件。二是加大政府職能轉變的力度,建立和完善精簡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範的行政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要加快推進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把政府職能轉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督、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促進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競爭力。深化行政審批製度改革和創新政府工作模式。進一步減少審批事項,實行行政審批和辦事程序公開化、透明化和製度化,切實提高行政效率與政策透明度,推進依法行政和廉潔從政。三是不能簡單照搬先進國家和地區的模式和做法,不能追求“大而全”和整齊劃一,而是要切合實際,引導技術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四是政府及其政策並不構成高新技術企業集聚的決定性因素,政府要積極主動地致力於改善本地區其他關鍵因素的配套,使優惠政策真正發揮作用。

(2)提高科技園區開放度,促進物質、信息、資金流動。打破科技部門之間相互封閉的局麵。在北京、上海、廣州等曆史較長的地區,各種大學、研究機構、國有企業分別屬於中央、部隊及地方的不同部門。上級機關對自己所屬的研究機構擁有人、財、物的控製權,地方政府科技經費一般也隻支持市屬研究院所和大學,各個創新主體之間相對隔離,缺少溝通和協同。為此,有必要引導創新主體之間加強合作,相互開放,大膽突破條條框框的限製,促進地區內部開放網絡的形成。一是政府要首先改變對不同科技機構進行區別對待的態度,對本地區的科技力量和資源,不分所有製,不分隸屬關係,不分來源,一視同仁地給予服務和支持。二是改變政府科技投入分散的做法,集中相當財政投入,組織開展重大項目攻關,進行關鍵技術領域公開招標。這樣,憑單個的企業、研究機構或課題組無法勝任攻關任務,促使其不得不跳出封閉的“小圈子”,主動尋求合作夥伴。三是改變區域內科技園區各自為政的局麵,加強統籌,彼此開放,實現資源共享。例如,在廣州的東部,分布著廣州科學城、天河軟件園、黃花崗信息園、留學人員創業園、白雲區的開發區和黃浦區的開發區等科技園區,各有相對獨立的管理體係、優惠政策和軟硬件建設規劃,但其地理位置比較接近,有些甚至一牆之隔,發展跨園區的企業聯係既有需要也有可能,關鍵是進一步強化各園區的開放與合作水平,消除人為造成的隔閡。

重視科技交流平台的建設。科技經濟全球化態勢對技術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開放廣度和深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需要加強國內外技術交流合作,引進技術、人才、資金,追蹤科技前沿動向,不斷提高係統的開放程度。政府應積極搭建好有利於高新技術企業和相關機構對外交流的舞台,例如舉辦國際高新技術交易會、留學人員交流會等,促進信息、技術、人才、資本的流動。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建立技術轉移和服務機構,及時地把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新產品、新技術傳遞給企業,同時將市場需求等信息傳遞給研究人員。同時,要解決阻礙集群與環境互動的瓶頸問題,例如,廣州、深圳、東莞的一些知名高新技術企業指出留不住人才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出國困難,影響對外營銷和學術交流。政府要著力解決提高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的海關通關效率,民營科技企業辦理出國手續的政策等問題。

改善科技園區對外聯係條件。通過政府行為改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外部環境。健全交通網絡,完善通訊設施,方便本地區技術創新主體(企業、大學等)與外界的物質和信息交換。尤其要重視軟件服務設施的建設,加強第三方物流、倉儲、會計、法律、外貿、房地產、道路運輸服務等工業服務體係建設;積極發展各種中介服務機構,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如人才培訓、信息谘詢、行會組織、企業孵化中心、人才培訓機構等;加強文獻數據中心等科技基礎設施和條件的建設,重點支持科技信息機構、技術交易機構的公共科技信息平台建設,提高信息采集、分析和綜合加工能力。

推進區域和國際合作。促進區域內跨省區的科技合作與交流,實行科技資源的開放和共享,形成區域產業協作和戰略聯盟。利用 CEPA協議,推動粵港科技合作,建立粵港科技合作的政府協調機製,形成大珠江三角洲的開放與協作格局;放眼“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廣闊的經濟腹地和豐富的資源,促進科技園區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加強國際科技合作、交流和引進,重點抓好與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科技合作,加強技術、人才、研發機構的引進工作。其中,跨國公司是當今世界先進技術的主要供應來源,特別是在 IT產業,這種國際產業轉移帶動了一批新興工業化地區的崛起。把握國際高新技術產業價值鏈某些環節轉移的機會,鼓勵外商投資高新技術產業應加大對大型跨國公司的吸引力度,尤其是技術力量雄厚、規模大、擁有尖端技術產品的歐美跨國公司,促進國內的科技園區和企業集群盡快融入國際產業鏈之中。

(3)培育科技園區產業特色,提高企業專業分工水平。深化科技園區內部管理體製改革。要突破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平衡狀態,使自組織機製發揮作用,就要對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體製進行進一步改革,形成適應高新技術企業集群自主發展的管理模式。通過市場機製配置人才資源,帶動知識、信息、技術流動,激發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各要素的活力。

推進科研機構產權製度改革。通過產權多元化、分離、重組等多種形式,使科研機構提高自身素質。鼓勵大學、研究院所科技人員創辦科技企業,鼓勵研究開發基地轉製為科技企業,參與市場競爭。

強化區域內創新主體之間的競爭與協作。利用市場的引力,生存的壓力和改革的推動力打破傳統區域創新主體之間的剛性結構,建立優勝劣汰機製,將集群係統推向遠離平衡的區域。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體係。走資金籌措市場化、社會化、國際化的路子,吸引國際資本、社會資本參與投資高科技產業,鼓勵和支持民營高科技企業在資本市場融資。逐年增加政府財政科技投入,提高科技經費使用效果引導的功能作用。逐步建立起由科技風險投資機構、民營企業、專業擔保機構構成的高新技術企業融資擔保體係。

形成結構合理的多元化人才隊伍。重點加強人才鏈條中三個薄弱環節的建設:一是處於頂端的學術帶頭人、技術帶頭人和高級管理人才。政府要盡快抓緊製定實施相應的配套措施,切實解決高層次人才的生活和創業等方麵的問題,使各項人才政策落到實處。二是高素質的職業技術人才。高新技術企業集群從事高度專業化的社會大生產,需要大量熟練的技術工人,廣東技術工人存在大量缺口,僅操作數控機床的高級技工就缺口10萬人。據估計,到 2005 年,全省技工缺口將達150 萬人。政府要加快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調整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結構和布局,增加投入,擴大技工學校的招生規模。三是具有國際經驗和先進觀念的留學人員。建立海外留學生數據庫,加強與留學人員專業協會組織的聯係,通過多種形式來充分利用海內外的留學人員智力資源。四是以國際科技合作等形式引導更多的外籍專家為本地高新技術產業服務。

促進民營科技企業大發展,優化企業群結構。廣東高新技術產業利用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和對外開放的先行優勢,大規模吸引外資興辦高新技術企業,借助外源型經濟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2002 年,在廣東高技術製造業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1179 家,占總數的61.6%;產值3 353.17億元,占總產值的77.9%;出口銷售率在60%以上;技術來源於國外和港澳台的約占 60%~70%。但必須看到,外源型經濟對地緣條件的依賴性強,市場、信息、技術的結構相對單一,容易受製於人,抗風險能力較弱。因此,在繼續發揮外源優勢,引進外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要更加注重發展內源型高新技術企業,形成內、外源型高新技術企業共同發展的多元化格局。其中,要大力促進民營科技企業發展。促進民營科技企業建立產權清晰、管理規範、機製靈活的現代企業製度,實現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逐步走出家庭式、作坊式的管理和生產方式。積極引導民營科技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4)加強科技園區各要素之間的互動,促進產學研的合作。建立科技園區官、產、學之間相互協調和良性互動機製。政府主要負責園區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及投資教育、科研,提供種子基金和製定優惠政策等。企業是研究、開發和生產的主體,大學和研究機構則是研究人才、創新思想和研究成果的搖籃和發生器。要促進三者通力合作,縮短研究生產周期,加速科研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同時,要積極開展學、企之間的橫向聯係,以及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使企業內各部門職能界限相互融合,打破各公司之間的界限和公司與貿易協會和大學等當地機構之間的界限。同時,要進一步發揮科技企業協會等機構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調整招商引資的重點和方向,構建企業與相關機構產生超循環組織的鏈接口。在國內自主創新能力較弱,企業大量衍生現象尚未形成的情況下,未來很長時期內,對外招商引資仍是各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的“生命線”。但是,應該依據促進園區自主發展的要求適當調整重點和方向,在現有高新技術開發區、科技園區開發模式特點和享受的優惠政策基礎上,應以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和完善專業技術支撐與產業服務體係為主,以促進園區企業和相關機構形成功能耦合和相互催化聯係為目的,提升招商引資水平,培育科技園區自聯結、自生長和自增強能力。一是要處理好規模、數量與質量的關係。從培育高新技術企業集群和提高產業競爭力的角度出發,注重所引進項目的質量和發展潛力,不宜過分注重產值和規模。二是在引進大型跨國企業的同時,要積極引進相關的研究和服務機構,要積極培育本地中小企業,鼓勵科技人員創業,並加強跨國公司與本地企業、研究機構的聯係,加強新技術新知識的引進、消化和創新。三是注重引進項目的內在關聯和特色,貫徹“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集中力量,重點突破,避免分散投資,防止盲目鋪攤子、上項目。

完善科技創新體係建設。在軟件與硬件方麵,在國家、地區與科技園區等層次,加強創新主體的合作,完善運行機製。在政府的宏觀調控和政策引導下,激發企業的內在動力,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支撐作用、金融機構的支持作用和中介服務機構的橋梁作用,共同推動科技園區創新網絡的完善。

加強創新文化建設,培養積極合作、規範競爭、寬容開拓的文化氛圍。大力培育廣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個性,進一步解放思想,衝破束縛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舊思想、舊框框,以觀念創新推動體製和機製的改革、創新,努力創造有利於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和競爭力提高的人文環境。要大力促進文化與經濟融合,在高新技術企業的經營管理、產品開發、生產、市場開拓等環節中,更多地注入文化的內涵,提高企業素質,提高產品的文化品位和檔次,提高企業社會信用水平,從而提高企業相互聯結和協作的質量和頻率。

(5)提高政策的靈活性和預見性,加強宏觀調控能力。政府應以動態的、發展的思維來考慮高新技術企業集群(園區)的發展問題,加強與產業界的在線溝通,建立規範又有彈性的政策體係,而不是出台一些優惠政策之後就能一勞永逸了。重視漲落對於集群(園區)的演化升級具有“觸發器”作用,不宜過分強調穩定和可控,不必要懼怕和抵製各種可能出現的“異常”行為。在政府宏觀調控中要有預見性,要發揮專家隊伍的智囊作用,建立科學靈活的決策程序,依據係統自組織規律利用各種漲落的觸發作用。

結語

盡管本書運用自組織理論對高新技術企業集群的動態演化過程和條件進行了研究,並取得了一些新的發現,但無論從其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應用來看,這還隻是一種新的嚐試,一個新的開端。一方麵,受理論水平、研究能力、時間精力和案例素材等條件所限,現有的研究在理論演繹、定量研究和實證分析等方麵還不夠係統、深入。另一方麵,無論是自組織理論還是企業集群理論,都還沒有形成一個一體的、成熟的理論體係,各種理論觀點、方法都在變化和發展之中;而且,複雜性、非線性等新的思維方式,係統科學、自組織等新的理論,應用於社會經濟係統的研究還處於初級階段,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逐步完善現有理論和方法,才能為學術界逐漸接受和認同。為此,還有許多新的問題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1)對於自組織理論在高新技術企業集群中的研究,本書隻是將其基本的概念和自組織條件方法論進行初步的演繹與應用,更深層次的自組織內涵、機製、特征及條件的研究有待加強。例如,關於負熵流、控製參量等關鍵概念在高新技術企業集群係統自組織中的內涵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2)本書主要運用耗散結構理論討論了高新技術企業集群的自組織條件問題,自組織理論群中的協同學、分形、混沌等理論也有非常豐富的理論成果,若將之運用於高新技術企業集群研究,有望獲得對企業集群自組織機製、條件、規律的更全麵、更深入的認識和更好的應用。

(3)本書運用自組織理論成果闡明了高新技術企業集群自組織必要條件的內涵及表現形式,為實踐應用提供了參考。但是,有關自組織與他組織的相互作用原理,自組織條件在集群不同生命周期中的作用及表現等問題沒有進行更多的討論。

(4)從企業集群理論發展角度看,本書所用的研究工具和技術還可考慮在定量分析、數學模型和計算機模擬等方麵尋找新的途徑,加強理論研究深度。

參考文獻

[1]Brooks D。R,Wilen E。O。Evolution as Entropy。The University of Chic ago Press。1 986:54-57.

[2]Bathelt,H。,Malmberg,A。and Maskell,P。“Clusters and Knowledge:Loc al Buzz,Global Pipelines and the Proc ess of Knowledge Crea-tion”,Danish Researc h Unit for Industrial Dynamic s(DRUID)Working Pa-pers,2002:2-12.

[3]Breschi,S。,and Malerba,F。,2001:“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and ec onomic c lustering:some introduc tory notes”。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0(4):817-833.

[4]Haken H。Information and self-organization:A Mac roscopic Ap-proac h to Complex Systems。Berlin&;;amp;New York:Springer-Ver-lag。19 88.11.

[5]Joint Venture:Index of Silic on Valley 2002,2003.

[6]Markusen A。Sticky Places in Slippery Space:a Typology of Indus-trial。Ec onomic Geography 1996(72):293-313.

[7]Marie Anchordordoguy。Japan’s software industry:A fail of institu-tions。Research polic y 29(2000):391-408.

[8]Masahisa Fuj ita,Paul Krugman,Anthony Venables。The Spatial E-conomy:Cities,Region,and International Trade。The MIT Press,Cam-brige,Massachusetts London,England,1999.

[9]Moore Gordon,Kevin Davis:Learning the silicon valley way[Z],Prepared for the CREEG Conferenc e“Silicon V alley and Its Imi tators”,July 28,2000.1-13.

[10]Nonaka I,Takenc hi。H,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21-56.

[11]OEC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look 2000,ICTs,E-commerc e and the information Ec onomy。

[12]Paul Krugman。The Self-Organizing Ec onomy。Blackwell Publish-ers Inc,1996.

[13]Porter,M。E。The Adam Smith address:location,c lusters,and the "new" mic roeconomic s of competition。The National Assoc iati on of Busi-ness Ec onomists,1998.33(1):7-17.

[14]Porter。M。E。Clusters and New Ec onomics of Competi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Nov-Dec 1998:77-90.

[15]Sophie Bergeron,Stephane Lallic h,Christian Le Bas,Loc ation of Innovating Activites Industri al Structure and Techno-industrial Clusters in the French Economy,1985-1990.Evidence from US Patenting,Research Policy,(26)1998:733-751.

[16]Saxenian A。Regional Advantage: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 128.Cambridge,Havard University Press。

[17]W。B。Arthur。Inc reasing Returns and New World of Business。Harvard Business Review,July-August 1996:100-109.

[18](美)阿林·楊格:《報酬遞增與經濟進步》,載於《經濟社會體製比較》,1996年第2期,第52~57頁。

[19](美)阿·巴布洛揚茨:《分子、動力學與生命》,上海三聯書店,1993年版。

[20](美)安納利·薩克森寧(AnnaLee Saxenian):《地區優勢:矽穀和128公路地區的文化與競爭》,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年版。